寫下的理由
上週剛好是今年指考放榜,我想起三年前的猶豫以及跟家人的衝突,最後踏上重考之路,一路驚險地來到此地,度過了兩年奇特的醫學系歲月,而且還是在一個古怪學制底下學習,以我高中那時的見識肯定是無法想像的。
我不太確定是否有人想重考來陽明醫學系 B 組(因為指考管道無法進入),或者曾經動過類似念頭,或者想比較與頂大醫學系的差異,所以我想試著把這兩年來的見聞,透過文章分享出來,尤其是二下這段日子,奠定我最後選擇和弱小掙扎的時光。
此外,除了手遊 Duel Links 外,這個網誌最多人點擊的便是去年的一篇談論醫學系 B 組的拙作,時至今日,大概也有些不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最初是來自我跟我在的導師所談論的內容。
醫學與生科
首先,如同我在早期文章所談到的觀點,且不論系方究竟希望我們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我認定醫學系 B 組就是個混合醫學系和生命科學系五年學碩士學程的混合體,本質依然是醫學系,卻是給之前僅有純臨床和偏研究等兩種生涯規劃的醫學生的第三選擇:它不適合想往醫師科學家之路的醫學生,過重的學分和多出的一年臨床醫學研究所課程,很難讓有志畢業前就出國深造、攻讀博士班的醫學生好好發揮,抑或了解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它也不適合單純想走臨床的醫學生,因為這些人之後所接觸的臨床研究,不外乎是在醫學中心發論文、拿點數好升等,其實不太需有這個可有可無的碩士學位,不如專心衝高成績,在資源較豐沛的醫院工作。
那麼,這個醫學系 B 組究竟適合誰?答案是:像我這樣還不確定自己生涯的醫學生,糊里糊塗地、還不了解整個醫學體系如何運作前,就做出決定的準大學生;在這個學制下,能透過碩士訓練、養成一點獨立研究的能力和科學思維,多花一年時間摸清楚未來想走的路,我自己在兩年前覺得並不壞,前提是你選到好的老師,跟到研究所裡面真正的大牛級人物。
重來的選擇
為什麼說是「兩年前覺得」?因為這兩年下來,我慢慢發覺:B 組這個學制實在限制太多了,學分也好、研究領域也罷,等於是你一入學就決定你將來五年要怎麼度過了,這對漸漸崇尚自由學習和發展的我來說,變得有些厭惡。我過去可能還會鼓勵學弟妹嘗試或挑戰,然而現在只有要考生或高中生問我,基本上我都是不鼓勵、不推薦的,除非你資質夠好、天賦異稟—但如果你真的這麼厲害,實在不需要待在台灣、待在這個小小醫學系,而是應該出國拓展視野,追求更好的目標。
而問題來了:既然我現在覺得這個學制不太好,為何我還要待在這裡,而不是休學重考或轉系到其他領域?老實說,我的確想過,可是這個情況很複雜,一個是家庭因素,一個則是我還沒有這麼深惡痛絕或毫無興趣、算是心理問題層次,而另一個則是歸咎於高中時期沒有仔細思考過將來想做什麼、對什麼領域感興趣,沒有人指引或有足夠經驗與遠見告訴我,我能如何發展我的潛能,導致我其實根本不確定自己喜歡什麼,偏偏考試成績不錯,在島國的唯一前途就是來醫學系了,用六、七年的時間好好培養對醫學的「興趣」。
之前因為成績問題跟我的導師有過一番討論,當時他很直接的問我:「會不會後悔來讀(醫學系)B 組?」當下我是有點錯愕的,因為這個問題太過於尖銳跟突然,縱使我知道老師沒有什麼惡意,但那種挑釁和帶有輕蔑、似乎我根本不該來這裡的詰問,讓我非常受傷,也迫使我去反思這個問題:如果有重來的選擇,我還會來這裡(陽明醫學系 B 組)嗎?
困境與展望
答案再清楚不過了,我依然會選擇這裡,因為目前生活步調還算滿意,自己很喜歡這些挑戰和考驗,儘管課業問題依然困擾著我,某些負擔也讓我難以承受;但我不希望因為一個與自己生活其實毫無關係的長者的言語刺激,而削弱進步與前進的意志。
課業問題我就不多談了,只是我想說:這些問題讓我難以喘息,甚至很嚴重地困擾我準備這個學期的其他科目,我害怕再一次碰到這些雜事,害怕又一次失敗而喪失信心與自尊,害怕因為成績使得很多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學校跟實驗室,成為永遠的紙上談兵。說白了,這些煩惱跟壓力是很多人遠遠無法想像的,而我也不想花時間與他人解釋,因為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本該由我親自解決,無論如何,他們總是得有個了解,所有事情都該結束。
撇開課業問題不談,醫學系 B 組這個學制的設計其實很不錯,可以跟生命科學系與大一大二不分系的同學一起做某些生化實驗—如遺傳實驗、細胞實驗、分生實驗,這些是一般醫學系所設計的呆板、一程不變的實驗課所遠遠不及的多樣與有趣,能真正地了解實驗與研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摸索不同臨床或國考取向的教學內容,跟醫學系以外的學生建立好的交情—像我現在和往後幾年的室友都是生科系的同學。在困境之中,其實還是有些很棒的事情在發生。
敲門的勇氣
最終,我在學期結束、暑假又上完生技產業與醫療器材開發的課程後,鼓起勇氣寫信、解釋自己為何這麼晚才找老師、詢問研究所老師是否願意收我,讓我可以完成碩士專題與論文;很順利地,我取得陽明光電所所長吳育德老師的同意,並跟他約了某天碰面,討論接下來的學習規劃和論文主題。
早在一年級時,我就該做這件事了,卻因為各種原因、iGEM 競賽、個人心理問題而漂泊了更久的時間。我並不是一個很果敢的人,而是猶豫不決、碰到意料之外的事情容易想很多;關於研究,我在剛入學就很幸運認識傳奇般的學長,透過摸索、參與和接觸,對於研究有更多想像,思考過很多卻又因為各種原因而作罷,終於在二年級結束之際,確定了往後的路。
選擇生醫光電所的原因其實也滿特別的,主要是家兄曾在那裡修課,滿推薦吳育德老師的,二來則是系辦開給我們可以選擇的非臨醫所老師中、可和吳育德老師作研究,最後則是我自己的喜好:剔除掉因為參與合成生物學競賽因而不甚喜歡的 Wetlab 實驗,選擇以機上操作為主的 Drylab 實驗,又考量己之辨色力異常的狀況、繁重的醫學系課業等時間規劃,再加上對於腦機介面和訊號分析、影像辨識的好奇與興趣,我便選擇了光電所的實驗室。
進去跟吳育德所長和實驗室共同主持人討論前,敲門的那刻實在非常猶豫,是否有可能、我可以不用敲門,繼續過完我的醫學生生活,一切都沒什麼不同?因為我很清楚:一旦敲門、走入那間討論室,跟老師、學長姐們討論,確認專題內容並加入他們後,我就再也沒有機會回頭,回到非研究生的正常醫學生、他人看來最為正常的角色。
但我還是敲門了,之後的事情就往後再說吧!因為敲門之後,猶豫、惶恐全消,我似乎看清楚了什麼,想清楚了哪些。能否重來再也無妨,因為我也不打算回頭了,我想看看、這條路的盡頭會是什麼光景,我想落實地透過這個學制、找到我真正喜愛和追尋的事物。
3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