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到了一年的結束,不免俗地還是來撰寫與紀錄自己一年來的諸多收穫,感覺起來比起前兩年有更多成長,2020 年像是完成不得不走的既定路線,枯燥又無法逃脫,2021 年則是為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努力掙脫某些桎梏,但整體還是很無趣;然而 2022 年就相當不同,雖然並沒有撰寫太多部落格文章,甚至可以說處於停擺狀態,我依然有把一些所思所感整理成草稿,總想著找時間寫成完整文章卻沒有達成,若要說我這一年最缺乏的、來年必將貫徹的即是本文標題所言:自律即自由。
碩班學位考完成與研究上的心路歷程
今年上半年最大的進展就是通過碩士班學位考,完成碩班論文和研究。這件事情其實去年就應該完成了,雖然我碩班題目遲至去年四月底才擬定,六月中旬才完成資料清理,但其實奮力趕工、把統計分析完成,再加上因為疫情而延後的學位考期限,還是有機會在上學年完成,只是我不想那麽倉促而降低論文水準。
問題來了,一旦這個念頭佔據我的腦袋,我總是以還需要多查一些文獻,圖表還需要一些修改為由來自我安慰,即便大部分的數據都分析完成,我還是沒有動力去下筆撰寫論文,研究所導師或指導我的博班學長詢問進度時,我總是找些藉口含糊過去,就這樣持續到了今年五月,一年過去了,我意識到自己一定得振作起來才行了,否則很可能趕不上七月底以前的最終學位考期限。
我為自己訂定一個計劃表,強迫自己每天都要撰寫一定頁數的論文進度。幸好先前已完成大部分統計分析,僅剩部分圖表需要重置(實際貼到文件上才發現圖表格式和字體大小很不適合閱讀),數十篇論文我也都閱讀完畢,有稍作整理、確認哪些研究與自己的論文有直接關係;換言之,五月的工作其實是把所有存在我腦袋的想法和電子文件的紀錄全部彙整,拼貼並修改成一副不錯的馬賽克作品。
在奮力一搏下,總算盡我所能地在一個月內完成論文初稿,經過修改和潤飾,看起來也是有模有樣,接著就是準備學位考口試和簡報內容。由於我找的口試委員是一起執行研究計畫過的師長,他們對我的研究內容也很清楚,加上我很確定我的指導教授沒什麼理由刁難我或不讓我通過口試,幾乎可以確定學位考會通過,可以不用太有壓力;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想做到最好,想讓碩士班最重要、也是最後的挑戰盡善盡美。說來好笑, 如果我幾個月前就抱持這種積極程度,也許早一個學期我就能通過學位考了,這就是自律的重要。
過程並不跌宕起伏,口試過程和委員們問的問題也都在我的預期之內,隨著我把相關文件繳交至所辦,我的碩士班旅程也暫時告一個段落了,但研究生涯卻才剛剛開始。回顧過去這一年,從構想題目、整理文獻、清理影像、標注資料,到統計檢定、論文撰寫、口試準備,不同於過往課程專題那種有些濫竽充數的簡單題目,這次我自己評價是很完整的研究訓練;儘管研究內容並不是太重要或太新穎的主題,但一、兩年內完成的碩士班實在不應該指望會有非常亮眼的研究成果產出,足夠完整即可。
此外,我也自己獨立撰寫了一份研究計畫(或者說子計畫),結合臨床實務需求、閱讀過的文獻和主題創新性,並參考他人研究方法和自己這一年來的研究經驗設計研究流程,對比一年前我寫的計畫幾乎是照搬學長再前一年的研究計畫,真的是成長不少,這種改變並不仰賴自我感覺良好,而是有實際結果能對照的。希望明年計畫執行上可以順利,完成計畫、發表期刊論文的同時,也能更實際地解決臨床問題。

De-Sci、pRoots 與 iGEM 的再思考
這兩年來 Web3 相關的應用可說是如火如荼,舉凡區塊鏈、非同質化代幣(NFT)、加密貨幣等概念備受討論和應用,而核心源頭即是「去中心化」的 Web3 又能與科學如何結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去中心化科學(De-Sci)雖然在有著學術機構金援的學界或許不具有吸引力,但對於公民科學家、草根調查者或較不具有預算的小型研究團隊可能是極有幫助的,在資料共享或小額資金贊助上透過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的協助能有更大的效率。尤其在 Web 3 剛起步的當代,趕上這波浪潮、成為先驅者是很有優勢的,這並非意味著投入大筆法幣在 NFT 或加密貨幣上,而是了解這項去中心化技術能有什麼樣的用途。
我對 Web 3 的認知其實很有限,就跟剛讀到這篇文章、必須借助搜尋引擎搞清楚這些名詞定義的讀者一樣,也沒有想過其與合成生物學能結合。在 WeiTing 學長的推薦與邀請下,我才知道分散式自治組織(DAO)一詞,認識基於加密貨幣的募資平台 GitCoin,以及平方募資法(Quadratic Funding)的神奇卻有效之處,並成為他發起的 pRoots 計畫的其中一員。簡單來說,pRoots 想做到的事情是能讓科學家、開源實驗室或是公民科學家使用 pRoots 儲存、分享並且註釋基因資訊,能讓 DAOs 使用 pRoots 提供資助對象相關基因資料的基本設施功能,如儲存、分享和註釋,研究過程產出的基因資訊,也能使用貢獻到開源的知識基因網絡上,同時,贊助的加密貨幣能原生地提供給相對應的研究團隊或個人。
聽起來很神奇、新穎又不太真實,對吧?Nature Biotechnology(IF: 68.164, 2021)今年八月底的一篇文章《Decentralized investor communities gain traction in biotech》或許能讓還抱持懷疑的人多點信心,相信 De-Sci 的作法與願景是可行的,該新興領域逐漸受到重視,不再是小眾的茶餘飯後。我們初步是想接洽台灣各個 iGEM 隊伍,看看他們對這個想法感不感興趣,進而以加密貨幣或法幣形式提供贊助。所謂的 iGEM 即是國際基因工程機械競賽,透過合成生物學和模組化基因元件來建構全新的生物系統,進而解決特定問題,向性上與 pRoots 想達成的目標非常接近,我們也認為是很好的推廣對象,但現實往往沒有那麼順遂。
我試圖跟母校-陽明大學 iGEM 隊伍推薦時,遭到指導老師的嚴厲斥責和人身攻擊,覺得我在販賣空想、不切實際、將來的人生會一片慘澹,勸我別再浪費時間。我同意「浪費時間」這點,正如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的名言:「看不懂就算了,我没時間再說服你,不好意思。(If you don’t believe me or don’t get it, I don’t have time to try to convince you, sorry.)」我也不打算再浪費時間在該老師身上,同時為陽明團隊感到可惜。或許是我表達不夠完整、太過前衛,但我們想做的其實僅是提供金錢贊助,而 iGEM 隊伍和我們分享今年題目的質體設計作為小小的回饋,而每支隊伍的維基網站上其實本來就會公開自己的質體設計,換句話說,這根本不算是交換,而是我們無償提供他人在 GitCoin 平台上的贊助金額。

在介紹、遊說和交涉、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再次思考 iGEM 的本質為何:它既是一個很棒的學生競賽,能讓不同領域的人對合成生物學的想法彼此交錯,透過腦力激盪在乾溼實驗、網站設計和社會實踐(Human Practice)得到最佳的結果,卻又是一個入場費高昂的展覽會,支付 500 美金去享受某種盛宴,在異地與操著異國口音的團隊交流,我不確定參加比賽的前後幾天的興奮究竟是因為團隊成果能被他人重視、覺得辛苦有所回報,或是被數十個有趣的合成生物學點子感動,又或者僅是因為難得的出國暨類似學術會議的提前體驗。
回想自己 2017 年時的參賽經驗,往後幾年幫忙學弟妹或跟其他學校團隊交流又或者是多年後參與 pRoots 這個去中心化科研項目,我深刻感受到陽明 iGEM 隊伍的運作方式長年來都是有問題的,尤其是社會實踐的部分,這兩件事又必須分開來談,以及該如何調整、讓為期數月的參賽旅程能更加順利。
我很喜歡看電影,所以容我用電影來比喻:演員無疑是參賽學生們,編劇則是構思題目的發想者(學生),帶隊的指導老師也可能是共同編劇,導演則是老師或學生隊長或是對題目最通盤了解的那位,而陽明 iGEM 的問題在於:帶隊老師不應該是導演,而是執行製作人的身分,放手讓學生去進行計畫的同時,也能以更宏觀的視角審視每個部份是不是走在正確的路上-意味著每個工作都應該與當年題目環環相扣,而不會有白忙一場的錯亂。因為帶隊老師們本身也有自己的研究生要帶,實在不太能強求他們能確認每個環節的效率與正當性,再者,這些老師對於社會實踐或網頁設計也只能提供意見,這些並非他們的專業領域,即使真的能給出建議,也是基於某屆學長姊的經驗,既然如此,那何不邀請前幾屆的學長姐們擔任顧問 (advisor) 呢? iGEM 官方也有提供這些的身分可以列名於隊伍中。
陽明的學長姐的確會幫忙學弟妹們,但通常僅限於實驗訓練或比賽前針對他們的報告內容給予意見,換言之,他們只參與最初和最後,但我覺得中間的過程是更值得我們這些有經驗的前輩提供寶貴意見的,讓後輩們避免犯下自己當年的錯誤,如準備時間不足、腦力激盪頻頻卡關、賽前因為沒有謹慎評估而不得不改題目導致實驗進度緊繃等,這些問題幾乎每一屆都會發生,卻從來沒有哪一屆真的去改善的,這實在是匪夷所思,以組織運作的角度來說是不該發生的。追根究柢在於我們缺乏一個好的動機讓學長姐們留下來,比方說可以開設助教課程、讓這些有心想幫忙的學長姊修課並換取學分,而非一昧地期望他們能燃燒熱忱、自願付出。
接著談社會實踐這項工作的問題,原本 iGEM 的構想是希望比賽題目不能只是象牙塔內的埋頭苦幹,而是應該建立與產官學、社會大眾的橋梁,透過他們給予的回饋來修正題目,讓題目本身脫離天馬行空、而是真的能實際發揮某些作用的;如果要完全達成 iGEM 的願景,那社會實踐這件事早在題目構思階段就該謹慎考慮了,而不是做到一半、甚至快做完才敷衍地去執行,只為達成比賽奪牌條件卻沒辦法真的從中獲取改善。遺憾的是,陽明 iGEM 隊伍就我所知都是實驗進行的中期才開始做這件事,大眾、學者、產業界真的給了很不錯的想法,也可能因為與當初題目設計差異過大而不能採納,那就失去社會實踐的意義了-比起「有做就好」,我們更該「把它做好」。
也因為這種心態,社會實踐的負責同學們很容易給人一種瞎忙的感覺,看似做了很多、實際上對題目本身效益不大,那些問卷、團隊交流或近年流行的 vlog 或 podcast 都是為了滿足獎牌條件,並對乾濕實驗和網站撰寫的同學們說:「看,我們的確花時間在做重要的事情,我們不是冗員。」有做跟沒做只差在獎牌的差異,甚至近年 iGEM 奪牌條件也放寬不少,如何達成更有效與精實的社會實踐很值得好好思考,而這些其實是學長姐們能提供顧問之處。
我對 iGEM 一直都帶有某種理想主義的憧憬,即使是參加比賽前後、或者參賽多年的今天,都還是如此,或許是收到大一時認識的蔡尚叡學長的啟發,那是我第一次被他人的熱忱所影響、吸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把這份熱情分享跟他人。雖然被今年的帶隊老師大潑冷水,不過我本來就不預期這位想法保守、近似古板的帶隊老師能理解,所以我的熱忱是沒有被澆熄的,甚至進一步讓我們思考:贊助 iGEM 競賽這種貴族比賽是最好的推廣合成生物學 DAO 的作法嗎?
幸運的是,透過朋友的引薦,我與中正 iGEM 的指導老師取得聯繫,他和團隊學生們對這個想法並不排斥、願意嘗試看看。投票和反覆確認、教學的過程就不贅述了,總之募資輪順利結束,pRoots 拿到很不錯的募資金額,我們也根據之前的約定將部分資金贊助跟中正 iGEM 隊伍,算是這趟短暫旅程的不錯收尾,我個人也更認識 Web 3 的種種用途,並反思自己參與過的、投入甚多心力的 iGEM 的本質究竟為何。
疫情與開放後的東京自由行
疫情的陰霾持續籠罩直到今年後半年才開始擺脫,人們也開始學習與病毒共存。雖然我不曾確診,也沒有因為疫情而受到太多影響(甚至我覺得遠距上課是好的,即使沒有疫情都應該持續),但關注疫情本身是很消耗精神力的,不論是酸民網軍和第五縱隊對政府的防疫政策的無謂抨擊,或者病毒變異株快速突變、本土疫苗是否圖利特定廠商或有無功效等無趣問題,心靈和思想層次多少也受到了「感染」。雖然疫情看似趨緩,然而中國近期突然大開放原本緊繃和嚴格管控的防疫政策,使得中國境內陷入巨大的混亂,數千萬人交錯感染而造成不少變異株出現,一切彷彿又回到了三年前,當時武漢僅有零星個案,世人大概料想不到這波武漢肺炎會大大改變現代文明,更想不到 COVID-19 病毒出國旅遊後還是回到老家。
由於疫情趨緩和觀光開放,我跟家兄便在十二月規劃出國旅遊,睽違近三年重返日本。這趟東京自由行由我規劃,主要是在市區移動,如上野、池袋、秋葉原、橫濱,遠一點則到鎌倉、江之島和下北澤(也是受到年度熱門動畫《孤獨搖滾》影響,特意前往聖地巡禮一番),因為是僅有四天的行程,安排上相當緊湊,我們往返甚至都是選紅眼班機,讓旅遊時間最大化,不過壞處就是第一天會特別累,之後可能會考慮其他旅遊規劃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本人是打滿四劑高端疫苗,除了有科學數據支持,以及想盡量支持國內生技產業外,入境日本是沒有問題的,高端公司也有提供 72 小時前 PCR 篩檢補助,我的看法一直都是「挑選適合自己的疫苗,而不是挑選可以出國的疫苗」。來年當然會再去日本,這次應該會獨自前往,並再訪關西地區(東京去過三次了),也可能會花一天專程再訪秋葉原,這次得想好要買什麼才比較容易淘寶。


年度推薦作品:電影、書籍、影集和漫畫、動畫、桌遊
接下來我想快速推薦今年看過的一些影視作品、桌上遊戲或書籍漫畫,基本上都是以今年上線的作品為主,當然經典作品的魅力是恆久遠的。
推薦三部今年上映院線或上架串流的電影:《子彈列車》、《鋒迴路轉:抽絲剝繭》、《不!》,非今年上映或上架的電影,但我是在今年看的:《讓子彈飛》、《冰血暴》、《酷愛電影的龐波小姐》。
推薦三本今年看過的書籍:《因果革命》、《十角殺人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推薦三部今年播放的影集:《絕命律師》最終季、《黑袍糾察隊》第三季、《睡魔》,經典影集:《冰血暴》、《黑道家族》。還有一部另類作品是我想推薦的:《史前星球》,以最新特效技術還原最接近當代考古學界觀點的恐龍「紀錄片」,不妨視為二十年前的神作《與恐龍共舞》的精神續集。
推薦三部今年看過的漫畫:《Blue Giant》、《姊嫁物語》、《岳》,其他還有像《雪莉》、《徹夜之歌》、《迷宮飯》等也超棒,其中我不是我最推薦、卻是私心最喜歡的《雪莉》,講述英國維多莉亞時代的女僕雪莉和女主人貝妮特間的故事,故事基調非常溫柔、可愛,雖然只是短篇集,但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是想為森薰的作品寫一篇文章介紹(《姊嫁物語》也是她的作品)。


推薦三部今年上線的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孤獨搖滾》、《進擊的巨人》最終季第二部分。




推薦三款今年玩過的桌遊:《Tiger & Dragon》、《塔樓》、《羽人圖錄》。
其他:泡湯、網拍、Master Duel
雖然就讀的陽明大學離北投很近,但我從未在北上讀書的這幾年去北投泡湯;終於想到此事是在兩年前的冬天,但那之後因為疫情的關係,泡溫泉不是那麼的方便,直到最近疫情趨緩,冬天也有了冬天該有的樣子後,我和國中好友一起去新北投泡湯,終於圓滿了我的泡湯目標。露天風呂相當物美價廉,而且很放鬆,如果可以的話,我之後也許一個月會去泡湯一次。
去年開始拍賣遊戲王卡後,慢慢地踏上網路拍賣之路,一方面是好玩,另一方面則是網拍是有機會賺錢的,但我只是小本玩家,幾次買卡包賣卡下來,要抽到高價卡再轉賣的機率實在太低了,可能三個月才有一次是真的賺回來的,其他都是「賠本」居多,也讓我決心不再幻想自己有機會靠著賣卡賺取額外收入了。
最後是今年一月推出的遊戲王電子遊戲 Master Duel,遊戲本身就是遊戲王卡牌的電子化,真的好玩,禁限卡表也會定時更新,不會讓環境陷入一灘死水,最近我在玩烙印和魔救,期待明年一月一週年能有雷精靈和獸機神能玩。說到遊戲王,今年或許也是遊戲王玩家和粉絲們最糟的一年,《遊戲王》系列作者高橋和希不幸去世,真的很感謝他對全系列作品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一個人、一部漫畫、一款集換式卡牌遊戲真的能改變世界。

尾聲
最後的最後,至今家母去世三年半了,我終於比較能適應,也真正地接受母親離去的事實,我這一年來幾乎不曾在睡覺時夢到母親。我發現這一年來自己不斷地在逃避某些事情,盼望著離開現在的困境,卻又害怕脫離現有環境而感到不適應,不願面對陌生環境與全新的挑戰,這才導致拖延和懶散的反覆發生,好似我什麼都不做,事情就會好轉,時光之輪仍會繼續轉動。我決心不再逃避,也盼望來年能更加自律,對於該做的事情絕不馬虎,如健康、運動、讀書等,畢竟自律即自由,可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