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 B 組第五年:知與不知

暑期醫師國考第一階段結束後告一個段落,或者我應該說「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師科學家組」,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到五年級才參加國考,確實是有緣由的,但不是因為我去年或寒假考試沒通過,在下文會有說明。總之,在一整年的 COVID-19(武漢肺炎)肆虐下、甚至人類本身也不知道何時會終結,尤其這幾個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的影響,我想分享我這年來的學習心得和對下個學年的些許期許。

因為醫學系 B 組的學制緣故(請容許我還是習慣這個稱呼,而非正名後的「醫師科學家組」,因為我總覺得會跟既存的「醫師科學家學程」混淆,雖然後者現在也改稱為「科研學程」了),五年級這年實質上是「休學」的,也就是讓我們修讀研究所一年級的課程、完成碩士畢業所需的學分。我不清楚其他研究所的情況如何,但我所就讀的生醫光電所對我們(B 組)相當友善,學分需求較為寬鬆,而且還開了不少專題學分讓我們更方便達成學分門檻,最初的設計也是希望我們能專注在研究進行和論文撰寫上,非常感謝我的碩班導師在他擔任所長時提出的規劃,真的讓我們輕鬆很多。

這個學年我修了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等醫學院核心課程,論文寫作等醫工學院核心課程,還有所上開設的機器學習和工程數學等,算是滿充實的,而且我其實有餘力可以多修其他課程,多去探索一些過去四年被綁在醫學院而沒辦法接觸的領域(畢竟醫學系的本質乃技職教育,這些基礎與臨床醫學的養成是為了培養下一代的醫師,就設計而言的確不是讓你多元發展、培養「斜槓」醫師的。當然,在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之技術日益強大的情況下,所謂的「專業」可能更不具學習的價值,但那也是未來世代的課題了,也許下次我可以撰文談談我的想法),但我沒有這麼做,沒有做的原因是因為我缺少部分醫學系課程的學分,包括我搞錯課程規劃而沒有修習的醫學人文課程和零學分的體育(這個說來好笑,我那時不慎選到有附帶學分的選修課程,而校方也不允許我用「有學分」的體育課來折抵「零學分」的課程,各位學弟妹選課時務必多加確認),以及我大二時沒有及格的生物化學(這就是為什麼我沒有考去年的一階醫師國考的原因:不是我沒通過,而是我根本不能考、學分資格未符合,而今年寒假的國考我又因為當時課業繁忙忘記報名了),所以我實在沒有太多力氣去修其他課(如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校後有更多的課程與學程可直接選修,算是合校的一大利多)。

整體的學習相當順利,或許是因為自己對專題或報告導向的研究所評分方式比較喜愛,紙筆測驗固然單純、分數亦一翻兩瞪眼,但我就是不太喜歡,甚至讓我反思自己這幾年下來真的有學到東西嗎?還是單純為了考試分數而汲汲營營、胡亂吸收?在準備今年國考時,我試著解決長年來困擾我的學習盲點:「我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但學習與考試之後卻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套一句孔老夫子的話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變體。準備國考時,我發現滿多知識需要重新學起,藥理學和病理學的諸多內容讓我很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上過課,更別提解剖學這種我本來就偏弱的科目,更是讓我頭暈眼花、好多好多的細節究竟要怎麼記起來?

考試結果最終是低空飛過,但以我最一開始準備考試的程度和這幾個月的精神狀態,完全是可接受的成果。我的考試策略為著重於醫學二的內容,也就是微生物與免疫學、病理學、藥理學和公共衛生學(包含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和醫務管理、環境醫學等),個人也建議大四應屆的考生可以這麼做,因為病理學和藥理學剛上完,相信印象仍然深刻(除非你向我一樣鬼混),而是近年來的微生物學、免疫學和藥理學結合甚多,完全可以一起準備,連結多門領域時會更有感覺。至於醫學一的內容就大同小異,把趙俊彥解剖學看熟,解剖學和胚胎學就可以拿到基本分數,其他就看個人選擇的參考書,如果行有餘力或追求高分,大二、大三的上課講義或共同筆記可以找出來複習(我當然沒有那麼做,因為我是一邊準備國考,一邊趕工論文所需的研究和資料整理,某種程度上我必須感謝這波疫情讓很多國家考試延後,不然我真的會來不及準備)。

此外,我也發現自己愈加缺發信心,因為很常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學到那些知識,如果現在把我一腳踢進醫院會否慘被醫院生態吞噬?這股懷疑讓我多次自我放縱,「反正我就是這麼糟,那何必要那麼努力,就剛好及格過關就好」的想法盤據我腦袋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更糟的念頭是:我是否連單純的「及格」都做不到,尤其是生物化學被當之後,每次考試、每次期末我都感到緊張與胃痛,我恐懼自己實為冒牌生,如果系上要選出一個不適任者,那我非常樂意主動退出。說到底,我很擔憂別人會否看破自己是個不學無術、學習狀況馬馬虎虎的「醫學生」?而拿掉這個身份以及這個身份所帶來的職涯發展,我又剩下什麼?是否僅是個寫寫文章、四處牢騷的廢物?

我很害怕「失去」,而不是更積極地渴望「得到」,以至於自己這幾年來只是原地踏步,我對很多事物的熱忱逐漸消逝,我對新事物不感興趣,電影、影集、動畫沒看幾部,很多書更是從圖書館借來隨意翻翻就歸還,撰寫部落格可能是我少數還能維持動力的目標;在我準備國考的那陣子也很常發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窘境,我沒什麼動力去做那些我本該做的事,我只想交差了事、不想精益求精,我只想保住我能得到的、不想追求那些更高遠的成就感,所謂平庸陷阱或許就是指我這種情況吧!追根究底,或許是現在的生活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但我又害怕做出改變而失去更多,破釜沈舟的勇氣可不是人人都有,這也決定平凡與不凡的差別,勉強當個普通醫師也許好過窮困潦倒的某個夢想職業吧?至少我是這麼可悲地想著。

說了這麼多,你問我該如何解決呢?我目前沒有太多的想法,但為自己設定一定程度的獎賞機制是應該的,比方說跑完統計、作出分析、考試通過、文章完成、學會新事物、生活有了新刺激等,這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所帶來的成就感就值得滿足我了。

乍聽之下我這年的生活悲觀無比,實際上沒那麼糟,我還是看了不少有趣的漫畫與動畫,因為防疫期間減少大多數的外出,而讓我學會如何自己剪頭髮、在室內做運動,對於料理更有興趣,儘管憑藉我在宿舍的廚具只能做出很簡單的料理,但還是可以找到很多樂趣。而醫學系 B 組五年級給我的最大收穫或許是:我找到了研究的意義。

我的直屬學弟妹們對研究越來越不感興趣,每次家聚都是問我醫學系的問題(選課、選科、選院 等),而不是與研究更相關的事情,讓我發覺自己當年努力維持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這個小小的科研討論社群是有幫助的,但她最終並不是幫助到參與的那些人,而是回饋給主辦各種活動的我,在很多研究有關的心態調整上、我自覺處理得不錯(當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別人根本沒這些困擾,但對我個人就是不小的進步了)。原本我很困惑「研究」對我來說究竟只是完成老闆交代的研究計畫和自己的畢業論文,還是有其他價值?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做的專題相當「雞肋」,研究成果有無統計上的意義似乎對既有的方法影響有限;直到某次跟某醫院大佬討論(我們跟他們有整合型計畫的合作),他提出一些關於計畫本身可以為臨床帶來的助益,我才發覺:原來我的所作所為不是全然為了學位或經費或論文發表本身,而是真的對人類有那麼一點點貢獻,當我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時,說不定真的能讓她變得更好一點。

此外,我也更完整地參與研究、學習使用統計軟體分析數據、設計實驗流程、強化自己編寫程式碼的技巧等,自己是有進步的,這一年並非白費,再加上不知為何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的臉書粉專最近多了許多讚和追蹤,讓我思考是否該重新啟動、復甦社群,甚至可以嘗試近年來很熱門的 Podcast 方式,也減輕我準備實體空間的壓力,或許我可以再想想,因為我的確希望這個社群能為更多人帶來啟發,解決那些你不知道自己其實也有的困擾。

總而言之,我在醫學系 B 組的第五年可以說籠罩於瘟疫的陰霾之中,變異株層出不窮、與中共密切相關的走私客發起的諸多生化戰令人憂心(病毒變異株、肉品走私等)、國產疫苗需要更多國人的支持(沒錯,我也在昨天開始施打後,第一波捲起袖子、為高端疫苗盡一份心力),不只生活方式改變(防疫生活、遠距工作),我們對於人類如何應對已知和未知的風險有更多經驗和體會,個人也努力不被過多緊繃情緒和雜訊干擾既有生活,那些煩惱、痛苦、驚喜和滿足也讓我體悟甚多。只能希望一切都好,願台灣平安。

廣告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