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奇異點》-答案存在於疑問中

2021 年春季動畫不乏優秀的原創動畫,如作為續作的《機甲拳擊》二期、《佐賀偶像是傳奇:捲土重來》和《SSSS.DYNAZENON》,以及大受好評的《Vivy -Fluorite Eye’s Song-》、充滿馬丁史柯西斯風格的小品作品《奇巧計程車》,身為動畫愛好者自然是熱見原創作品的蓬勃發展;不過,看本文標題就知道這次想討論的主題是沒有列在上述作品的《哥吉拉:奇異點》,也是我認為年度最出色的科幻動畫(就我看來甚至超越《Vivy -Fluorite Eye’s Song-》),又因其調性使然和某種程度上的標題誤導,我不認為它的受眾會有前五部作品來得廣,甚至在前期劇情就放棄追劇的應該大有人在,但以一個曾經的科幻愛好者,《哥吉拉:奇異點》重溫我心中對「科幻」的想像,並帶來超出預期的驚豔。

《哥吉拉:奇異點》由 BONES 和 Orange 兩間動畫公司聯合製作,於上週四(6/24)上架 Netflix,前者的代表作為《鋼之鍊金術師》、《交響詩篇》、《我的英雄學院》和《路人超能 100》等,後者目前獨立製作的作品較少、僅有《寶石之國》《BEASTARS》兩部,但其 3DCG 技術運用之強,令不少同行望塵莫及;動畫監督為高橋敦史,系列構成和劇本則由科幻小說家圓城塔擔當,本作同時也是「哥吉拉」這個知名怪獸品牌的首部動畫影集(美版的《酷斯拉》動畫影集應該被視為黑歷史了,但該作的許多怪獸設定很有趣)。我自己並非怪獸作品的愛好者,所以去年看到《哥吉拉:奇異點》宣布製作時,我並沒有太期待、完全是因為它的製作陣容吸引我,ˇ但實際看了之後只有一個感想:「這他媽也太好看了吧?」

比較日美兩國對哥吉拉的創作理念,不難猜想《哥吉拉:奇異點》的內容:好萊塢對哥吉拉的塑造偏向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的怪獸感,而日本則將哥吉拉視為「災難」,如早期電影裡其為二戰戰死之士兵鬼魂的化身,或庵野秀明執導的《正宗哥吉拉》著重於僵硬的官僚體制下和災難所帶來的恐懼,而這部《哥吉拉:奇異點》也是如此,你甚至改名成《奇異點:哥吉拉》會更符合劇情-是的,哥吉拉與一眾襲擊人類世界的怪獸們只是本作的支線任務,最大的難題來自於這些異次元生物的源頭「奇異點」,女主角神野銘追查隨初登場之翼龍型怪獸拉頓而來的紅塵的謎團,男主角則有川潤則一邊與神野銘透過通訊軟題討論,一邊與工廠同事奮力對抗不同的怪獸,兩人合力拯救世界毀滅於奇異點造成的「破局」。

本作的科幻設定絕對是滿分,這並不表示內容完全合乎現代科學或沒有破綻,而是它很認真地討論其科學設定並用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靠科學手段來推進劇情;雖然《哥吉拉:奇異點》裡的科學題材不勝枚舉,其廣泛程度讓人訝異就十三話的動畫而言、竟然可以漂亮地組合並讓觀眾信服,包括:古生物學、材料學、演算法、密碼學、高維幾何、非線性時空觀、隨機性等,而不會像《刀劍神域》系列作品裡對腦機介面、擴增實境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等花拳繡腿的敘述那般貧弱,裡面對幻想生物學的討論更是讓我看得津津有味,這種基於空想科學的情節實在太少見也太有趣了!

科幻作品真的影響我深遠,我不確定是國小高年級還是剛上國中,那時家兄從學校圖書館借回一本加來道雄撰寫的《穿梭超時空》,裡面對高維次元、平行世界、時間旅行和超弦理論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可以說是我的科幻啟蒙;其後接觸了諸多西方科幻作品,包括以薩艾西莫夫的《機器人》、《帝國》和《基地》三大系列,亞瑟克拉克的《太空漫遊》與《拉瑪》系列、約翰克里斯多夫的《三腳征服者》系列,還有麥克克萊頓的眾多科幻驚悚作品,後來也看了倪匡的一系列作品(儘管他的科幻小說更偏向冒險故事,但倪匡在早期的衛斯理系列所展現的想像力非常驚人),以及華語圈近十年的熱門之作《三體》系列。這超過十年的閱讀體驗,反倒讓我近來越來越少閱讀科幻作品:被科技巨頭掌握的現實世界和無所不在的演算法(不論是廣告投放或惡意攻訐),這已經遠超古典科幻小說裡對於移民太空的美好想像,而是最殘酷的幻想逐漸成為真實;再者,許多優秀的科幻作品在我看來其「科學」的意象逐漸薄弱,更像是把角色們丟到一個設定好的「幻想」世界進行故事,而那個世界裡有著許多超越當代科技的事物、僅此而已。這也是為什麼《哥吉拉:奇異點》讓我如此驚豔,它完全讓受過現代科學訓練我回想起初次閱讀《穿梭超時空》一書的驚奇,亙古的時空謎題、超越人類認知的多維次元等,我覺得這才是我們這個物種之所以存在宇宙當下該思考的終極問題。

《哥吉拉:奇異點》實在有太多好玩的題材,所以我這次打算用新的方式來分享,也就是藉由翻拍螢幕(而非截圖)後的影像來解釋部分情節(為什麼不截圖單純是因為我在二刷《哥吉拉:奇異點》時太過懶惰而不想開電腦,再者,我放圖片的用意是希望引起讀者興趣,而不是看我的文章和高畫質截圖就覺得自己掌握整部作品了)。

在《哥吉拉:奇異點》第一話的開頭其實就暗示故事整體的走向,因為非線性的時空使然,答案存在於疑問中。

神野銘初登場,外表像疲於論文的研究生一般隨意(或稱之為「邋遢」),卻從談話和所投入的幻想生物學領域可以得知這個角色並不簡單;故事背景設定在 2030 年,看來未來世界人手一台 2PB 的筆電是司空見怪;左上角畫面的背景出現了 Jupyter Notebook 的介面,讓人會心一笑;這裡佩羅二號說的巨大蟲子應該係指卡夫卡的《變形記》,看來這款人工智慧還挺有文學素養。

攻殼車(思想戰車)的致敬非常有趣,而有川潤急中生智以簡陋器具製造響箭以驅趕拉頓的橋段非常有趣,一方面凸顯角色的機智,一方面也告訴你:本作就是靠科學來解決問題。

各種針對幻想生物的討論,我覺得這才稱得上空想科學,從假想這些天馬行空的問題去反思生物演變的奧妙。

這裡的程式碼令人驚喜,這部作品絕對不是胡亂拼湊一堆數學符號及公式好填滿畫面,而是真的有所考據(當然正確與否另當別論了),我能稍微認出的尚有群論(group theory)和薛丁格方程式;密碼學的使用也是本作一大亮點,貫穿了不少重要劇情,不過值得吐槽的是:男女主角互相通訊使用的MD5訊息摘要演算法(MD5 Message-Digest Algorithm)在若干年前就可以用碰撞算法去破解了,但 2030 年的科技竟然做不到?(笑)

「放進烤土司機前就烤好的吐司」聽起來有幾分弔詭,不過這裡想表達的應該更接近「資訊」的接收,訊息是否可能從不同時空回傳呢?這不禁讓我想到《Thrice Upon a Time》這部科幻小說,講述的也是「訊息」穿越時空、而非特定個體(《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的英文標題正是取自它)。

此處進一步並避免了可能發生的資訊悖論,例如:未來的你把時光機器的設計圖送回過去,而讓過去的自己能製造出時光機器,那麼最初的時光機器設計圖從何而來?這就會形成如銜尾蛇般無盡的迴圈;也有部分人認為即使無法破解連續事件的起點,並不代表結果就因此消失,本體悖論(ontological paradox)並不成立。

左圖取自加來道雄的《穿梭超時空》一書,意味著四維立方體可以藉由三維空間的投影讓活在三度空間的我們觀察,而動畫裡也用了這個巧思。

磅礴無比的內閣總辭光線,類似《正宗哥吉拉》裡面可以不斷進化的哥吉拉造型,以及讓人聯想到《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系列的紅色大地的紅塵。

令人莞爾的機器人三大法則,而潤跟大瀧老爹、加藤侍則在討論先成論,雖然已被分子生物學推翻,但如果真的有某種「資訊」保存在胚胎中而能一代代傳下去,也是很滿奇妙的。

機械化的改造是否意味著二期動畫能讓我們看到經典的反派機械哥吉拉呢?背後暗潮洶湧的勢力又有什麼目的?我覺得好好構思應該會有很不錯的劇情發展。

《哥吉拉:奇異點》裡的賣萌擔當,雖然原型是銘飼養的寵物犬,但給我的感覺很像貓,或者說某隻來自未來的機器貓。如果你還記得動畫監督是高橋敦史的話,那你大概也可以知道他執導過兩部哆啦 A 夢的新大長篇電影,分別是《日本誕生》和類原創的《南極大冒險》,這兩部同樣都有時空旅行的元素在內。事實上,人們常常只把《哆啦 A 夢》當成溫馨好笑又帶著教化意義的喜劇作品,但它的科幻元素是非常充足的,遑論裡面大量討論的時空悖論問題(通常是大雄回到過去或未來貪小便宜),推薦大家也可以重溫一下原著漫畫。

本文已到尾聲,如果你是科幻作品愛好者,那麼《哥吉拉:奇異點》絕對不容錯過,劇中對軍武、科學和生物形態的考據非常認真,Orange 操刀的怪獸 3DCG 也很傑出;它最特別的方面還有:男女主角在整部作品直到最後才碰面,但他們一同拯救了世界,再加上角色設計本身並不是特別漂亮或俊俏或任何讓你沒辦法專注在故事本身的特色,完全可以理解劇組並不想寫狗血或倚靠高貴人性逆轉危機的俗套劇情,從頭到尾就是硬派科幻故事,也恰好是我個人的最愛。回到最初,為什麼這部作品會吸引我這個非怪獸廚、尤其是我還不知道《哥吉拉:奇異點》的科幻色彩會如此迷人?因為女主角的聲優是宮本侑芽,而她剛好聲演過我最喜愛的女性動畫角色寶多六花(出自《SSSS.GRIDMAN》),那種慵懶、隨性卻不馬虎的聲線真的很對我胃口。

稍微工商一下,銘穿著的這兩件科學宅 T-shirt 可以從日本亞馬遜買到,銜尾蛇m{cos(1)+isin(1)} 的,我個人呢也是很想入手的(笑)。

ddb6ca69a80f2c3f480c58678d0f1a9f
廣告

1 則留言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