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動畫工作室 MAPPA 製作、以同名原著為改編的《進擊的巨人》最終季,於去年十二月開始播映,截止本文完成時以播出八話的內容,分別對應原作第二十三至二十六卷的內容,劇情方面以艾連和調查軍團登陸瑪雷帝國、完成某個行動卻損失慘痛告一個段落。以下部分大多為目前動畫進度,少部分內容有後續漫畫情節之透露(但並不會暴露關鍵劇情),還請閱讀時特別注意。

我還記得高中時、班上幾個同學很常討論《進擊的巨人》動畫,當時並不以為然,覺得就是少年殺巨人、為母親報仇的熱血少年漫畫,並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數年後、其實也就是今年的事情而已,我在學期結束後心血來潮、同時也聽聞這部連載數年的作品即將完結,便打算補完漫畫和動畫,卻深深地為之著迷,我在幾天內看完所有動畫、補完漫畫至最新章節,才知道這部作品中期開始變得多麽驚人、後期的轉折和諸多值得深思處又是何等讓人驚嘆:它並不像《鋼之鍊金術師》那般完美的漫畫,而是充滿許多「缺陷」,這些缺陷並非劇情設計上的漏洞,而是角色們的自身困境和對於早已充滿缺陷的「人類」這物種的諸多投影,這也讓《進擊的巨人》注定無法討好所有人、充滿爭議的篇章也必然引發熱烈討論,但它在整個漫畫史上的地位無疑會是崇高的、不論四月迎來的結局會是什麼。
第三季與最終季相比,艾連與阿爾敏的互動顯得尷尬和冷漠。
原本我沒有打算在這個時候(二月)撰寫此文,而是留到四月漫畫完結再一併書寫整部作品的心得,我整理後發現內容實在太過龐大,想寫的內容實在太多、也太雜了,在前天令人難過的第六十七話《凶彈》播出後,我決定先就《進擊的巨人》最終季動畫來書寫我的感想;我知道預定製作十六話的最終季只播出了一半,但我對 MAPPA 相當有信心、在這八話裡也見識了他們製作動畫的能耐和水準,故下一篇漫畫完結感想裡,我將盡可能不再贅述與動畫有關的想法,而是回歸到漫畫本身及可能的磅礴結局。

溫柔的莎夏、視莎夏如手足的柯尼和朝賈碧憤怒開槍的約翰
當一部作品(小說、輕小說或漫畫)被改編成動畫時,會先了解原作和後續發展的「原作黨」和純看動畫、不補原著的「動畫黨」將自然地分成兩群人;我個人屬於前者,因為我無法忍受存在著我還不知道的劇情這件事情,即使在觀看動畫時多多少少失去驚喜、訝異、失落等心情,但取而代之的則是「期待動畫如何表現此處情感張力」的雀躍,即使已經知道會為什麼事情,還是會跟其他人一樣等待著靜止的影像化為動態、搭配聲優演技去詮釋一幕幕場景。而《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我尤其推薦先看漫畫、再從動畫感受其中的故事魔力,因為後期的發展遠遠不是現在的動畫進度觀看者所能想像的,甚至為那些只看過前幾季動畫的觀眾感到遺憾,因為他們可能沒想過後來的發展已經遠不只站在帕拉迪島邊陲看海而已。

不知道這週會否發佈新的主視覺圖?
最終季的劇情相較於前三季會有著巨大的不協調感,除了動畫製作公司更換讓畫風有所不同,移到四年後的時間變動、敘事角度移至瑪雷等時空切換是最大的原因。我覺得這是這點讓《進擊的巨人》徹底成為神作,它不再只是弱小的人類運用計謀擊敗未知的強大巨人而已,而是關於兩方人如何在種種人性掙扎中、努力生存下去的殘酷戰爭史;最終季開場(對應漫畫的《海的另一端》)便將戰場移動到中東聯合的要塞攻防戰,巨人之力也不再無堅不摧,而是漸露疲態、被反巨人砲打得節節敗退,甚至因為無法飛行、將來更可能會被飛船與飛機消滅。

真正的惡魔並非表象或教育述之,而是存於人心之中。
但最精彩的來了,敘述視角的轉變不只如此,觀眾看待角色的立場也有所對調:過往我們會很直白地認為艾連等帕拉迪島人是好人、正派的一方,而萊納等人摧毀了瑪麗亞之牆之牆、讓包括艾倫的諸多帕拉迪島人家破人亡,還不斷流放無垢巨人到島上,無疑是壞人、與主角對立的一方;但從最終季開始,再也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即使考慮到誇大的渲染和被扭曲的歷史教育,帕拉迪島能使用「地鳴」和艾連的「始祖巨人」之力對世界依然是威脅,在他們眼裡、帕拉迪島人才是真正能毀滅世界的惡魔。
萊納與艾連在地下室中充滿緊張的對峙將這個反轉發揮到淋漓盡致:萊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如幾乎把自己逼瘋的雙重身分)感到愧疚與悔恨、試圖自殺也要求艾倫讓他解脫,同時對「盔甲巨人」被當成兵器、被派上戰場感到疲倦;有意思的是,艾倫其實已經同理了萊納等人的作為、也明白他們的苦衷,包括從小被教育的那套「帕拉迪島人是惡魔」說法,理解到即使是敵人也是有好壞之分,但他跟萊納的差異在於:艾倫必須不斷「進擊」、他為了完成某些必要之事仍得繼續前進,無法就此放棄、尋求解脫(關於艾倫的目的也跟宿命論有關,但我不打算在這裡提到,因為這是漫畫很後期的劇情,在下篇文章、也就是漫畫完結之時才會跟大家分享)。
萊納的崩潰獨白和艾連的同理(但未必是原諒)
從宣傳圖就可以看出,以「進擊巨人」型態現身的艾倫、居高臨下的調查兵團逼近雷貝里歐收容區,令人回想起最初「超大型巨人」帶來的巨大恐慌和其他無垢巨人對瑪麗亞之牆的肆虐,這次輪到他們成為了反派、威脅世界的惡魔。過去三季使用許多參考物和仰視的視角來凸顯巨人和人類的差異,到了最終季卻是調查兵團操弄著立體機動裝置在巨人們的頭上飛舞和攻擊,透過這種高低水平的落差混淆「究竟誰才是巨大的一方」。
一反前三季將瑪雷方的巨人塑造為反派,最終季的艾連和調查兵團看起來更像是入侵瑪雷的惡魔
最終,瘋狗般的賈碧誤殺了莎夏,《凶彈》這話無疑是目前最讓人難過的一環;從小被近乎洗腦的賈碧終於殺死了惡魔,在瑪雷方慘痛的損失後、給這些「惡魔」小小的教訓。先說說莎夏,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個少根筋的吃貨、偶而展現驚人的勇氣和直覺,調查兵團中像是開心果的存在,對我來說,莎夏在新兵儀式若無其事地吃著煮熟的馬鈴薯,在嚴肅的氛圍產生某種荒謬感,卻也凸顯她是這些憂愁的角色中少數的樂天派,而這個大家的好夥伴卻以兩種觀點成為了惡魔:萊納口中不懂得分享的同袍,及射殺對待賈碧、法爾可等人很友善的警衛。如同成長儀式般,賈碧殺了莎夏,成為了榮譽艾爾迪亞人,卻同時發現吉克和里維、漢吉等人的協議,她真心相信的世界觀就此出現混淆。
對比 WIT Studio 和 MAPPA 繪製的同一場景,令人更加感慨
儘管如此,賈碧是我認為漫畫後期塑造最成功的角色,她與善良、而且最早與艾連接觸的法爾可不同,賈碧在後面的處境非常難堪,卻也認知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從扭曲的歷史教育中認清事實真相,很讓人動容;此外,大家喜愛的莎夏仍會出現在回憶中,而且以非常特別的方式推動故事進展、並讓賈碧得以成長。倘若不是這場悲劇、不是千百年來的歷史糾結,莎夏跟賈碧也許會是好姐妹、好朋友吧,但現實往往不是這麼單純與美好,過去三季或許主打著「美麗卻殘酷的世界」,但到了最終季只剩下殘酷繼續折磨著角色們。
鬼神般的莎夏,及賈碧在後期的轉變
MAPPA 在《進擊的巨人》最終季的製作上可謂可圈可點,3DCG 的巨人們表現上也很流暢(當然無法跟 WIT Studio 的手繪巨人之精美相比),而且驚喜的是、他們選擇手繪阿爾敏的「超大型巨人」,凸顯驚人的破壞力和地獄般的慘況;畫風方面,很多人無法接受與 WIT Studio 操刀的前三季的不同風格,但這才是最還原諫山創的原作的臉型,多刷幾次就習慣了;運鏡方面更是令人讚賞,雖然打戲有幾齣切換太快,但卻給我一種動作電影快速剪輯鏡頭的趣味,文戲部分的多場互動搭配聲優的演繹,你確實可以感受到這些角色是帶著靈魂的,尤其是那股伴隨緊繃感而來的壓力,讓我對後續動畫製作相當放心。

當然,肯定要提的魔性的片頭曲《僕の戦争》和柔和憂傷的片尾曲《衝擊》,前者對很多人(包括我)乍聽之下肯定是「這到底是什麼鬼」的反應,但隨著劇情展開或選擇補完漫畫,你會驚訝地發現:這首歌是最適合這季的、而非之前的熱血燃系風格的片頭曲,如《紅蓮の弓矢》、《自由の翼》、《心臓を捧げよ!》(順道一提,《心臓を捧げよ!》是我最喜愛的一首),而且會越聽越著迷;後者與過去片尾曲的差異不大,但要我稍微劇透地評論的話,歌詞與片尾畫面或許透露出大結局的一點跡象,我很期待這兩首歌曲在後續劇情會如何適當地插入,帶給觀眾最大的情感衝擊。
總結來說,我非常喜歡 MAPPA 製作的《進擊的巨人》最終季,也很感謝 WIT Studio 製作的前三季動畫;原定的十六話肯定無法完結,後續最精彩的終章會如何呈現、分割放送或更具震撼力的劇場版,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或許暗示著法爾可將繼承進擊之力?
最後,補完至漫畫最新章節,吾人仍非常嘆服諫山創的文筆,乍看《進擊的巨人》是那種立志成為火影或海賊王的熱血戰鬥題材,帶著些以弱搏強的計謀施展、未知來歷的巨人之謎所形塑的懸疑、慘絕人寰的災難與恐懼,故事中後期對人性有著深邃的刻畫,毫不留情地點出戰場的殘酷,和歷史、政治的悲劇如何一次次重蹈覆轍,最終呈現的是無解的仇恨的憤怒,以及人類文明難以脫離的宿命論,這樣弘大的構局卻能做到環環相扣、面面俱到,開始與結束並存。
對比漢尼斯和莎夏死去時艾連崩潰、苦笑自己的無能的場景
再多說一點,這是我在某個 YouTube 影片看到的評論,覺得用來形容最終季很貼切:前三季分別是人類對巨人、巨人對巨人和人類對人類(是的,王政篇和瑪麗亞之牆奪還戰都是,尤其後者都知曉彼此巨人的身份了),而最終季將是艾連對抗所有人。

獻出你們的心臟吧!
後記:本文的撰寫在《進擊的巨人》最終季第一部分播映約一半的時間,MAPPA 在意料之內宣布於今年冬季推出最終季第二部分。單就整體最終季第一部分的表現而言可說是可圈可點,尤其是最後一話裡、艾連與皮克的對峙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一觸即發的緊繃氛圍,山雨欲來、一決死戰的前奏也讓人期待著冬季來臨。雖然漫畫已經完結,但動畫改編永遠可以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不同驚喜;MAPPA 在最後一話展示了手繪巨人的樣貌,並不遜色於 WIT Studio 的筆法,令人期待他們在第二部分的壯闊演出。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