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 B 組:第四年

醫學系第四年雖然還沒有真正結束,但課程都已經告一個段落、區段考試也在前天全部考完,趁七月國考前花點時間紀錄進入醫學系 B 組第四年後的心得和看法(對於任何時候看到本文的人,內容未必具有時效性,畢竟我無法擔保未來的學制會否發生變化),一如過去三年留下的紀錄(可參考大一大二大三時的心得拙作)。

某日於磺溪紀錄、為數不多的午後悠閒時光

升上四年級最大的感受就是課業壓力提升很多,雖然不再有我不擅長的跑考(解剖學、組織學、寄生蟲學等),但考試頻率和知識密度提高很多,從一個月考一次的區段考試,變成兩週考一次等量內容的測驗,其中還夾雜藥理學、病理學、外科概論等考試,抑或帶有通識課性質的「醫療與社會」之報告。學習上是否更難或更深入是見仁見智的,而我自己感受下來:相比大三的基礎學科,大四的課程更著重在過去與現在所學內容的整合,以及將來進入臨床後的相關(或常見)應用;如果大三的知識量吸收得不錯,那麼應付大四課程不會太困難,期中、期末進行測驗的藥理學和病理學也是依照區段進度教授,作好時間規劃其實不太需要熬夜苦讀,用自己的學習方式搭配考試進度即可(當然,如果有心深入專研或拼書卷獎者不在此範圍內)。

然而,我並不是大三課業應付得特別好的那種人,知識整合、認真學習也不是我的長項,其結果就是如部分醫學生那般依賴共筆。我曾多次檢討共筆文化,熟諳隨機性的前提下也盡可能不依賴考古題或熱心同學於考前整理的考點回顧,但當某些老師好幾屆以來都出完全相同或稍微變更的題目,而你又剛好忙於某些雜事、專注於某部動畫時,考古題的誘惑真的很大;儘管你試著說服自己還是有學到考古題中、老師們反覆強調的重點,但說白了、你我還是直接將答案記憶下來。

考古題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醫學知識之浩瀚、如果沒有強調(臨床上常見的)重點,醫學生在學習上會更加辛苦,再加上授課教師多半為醫院的主治醫師,未必有閒暇時間重新出題,最終要如何學習、應付這份可輕易拿到分數的「誘惑」還是取決於學生。因為上學年神經解剖學實驗沒有及格,必須重修、考試方式也類似(但難度有下降一些)我在最近一次的考試中突然領悟到學習的奧妙,透過整合腦部切片、解剖構造和組織功能,四年來頭一次能在腦中架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更進一步地說:我能在腦海中想像並投影出三種腦部切面、默唸出近八成的構造名稱(要完全複印尚需更多時間);這股無以名狀的感受是過去從未有過的,第一次能整合相對複雜的解剖構造,打開腦內某扇學習之門,而這也許跟過去不成熟的讀書方式和共筆陋習有關,準備七月醫師國考第一階段的此時正努力修補過去兩年的缺漏。

這些只佔大四所有共筆約五分之一

醫學系課程特色除了大三始動的問題導向學習(PBL),還有大四獨有的基礎臨床技能(BCS)訓練課程,是大五進入醫院的前哨站,內容包括身體診查、病史詢問和溝通技巧,對象是受過訓練的標準病人;不敢說這一年下來在大六進入醫院後能多麽熟練,但對於職涯體驗和建立信心倒有一定的幫助,尤其是忍受醫學生之笨手笨腳理學檢查的標準病人,也會在演練後給予回饋,整體來說有很大的收穫。我個人並不是特別喜歡作身體診查,畢竟現有不少快速、侵入性少、更加精密的儀器可以替代,我輩無疑仍需要學習,但對二十年後的醫學生來說來有沒有必要呢?話雖如此,但我習慣在作診查時告知標準病人該項檢查的目的為何,也算是幫助我複習解剖位置和病理特徵吧。

2020 年全球籠罩於武漢肺炎(COVID-19)的陰影下,醫學系動輒上百人的大堂課(但基本上出席率有三成就該偷笑了)也全面改成線上課程,這或許是我這篇文章與過去、未來任何寫「醫學系 B 組四年級心得」者不同之處;然而,因為系方原本就有規劃線上課程系統,每堂課的上課內容也都有錄影,對於部分偷懶如我的醫學生來說,待在宿舍、透過影片學習早就執行多時,是否全面線上授課對我們的影響不大,如考試重點的詢問變得不易等(原本撰寫共筆的組別會在實體課後詢問老師,通常老師也不太好拒絕回答,但實施遠距教學後、老師大可選擇忽略共筆組寄去的詢問電郵,對於我們在複習時會稍微不容易掌握課程重點)。

身為醫學系 B 組學生,大四最重要的就是報考研究所;我們在大三結束前就已選定將來要進去的實驗室,所方也有為我們增設名額或特別的類組,如我就讀的生醫光電所則多了專為我們 B 組生設置的「智慧醫療組」,但當時最困擾我的其實是:這真的是保證錄取嗎?因為我們形式上還是要進行書面審查和口試,跟其他同樣參加推甄者一起準備自傳、推薦函、讀書計畫、面試用簡報等,倘若當天來了超過錄取名額的考生、條件上都比我更加優秀,所方是否一定要錄取我呢?當年醫學系 B 組的招生簡章也沒有註明「保證錄取」等條款,如果我不幸沒能錄取、那我大五那年是否需空轉或跟其他 A 組學生同時升上正統醫學系五年級且進入醫院?好在這些擔憂最後都落空了,我順利地正取進入光電所,當天參加面試的考生也比我預期得更少;雖然通過甄試是必然的,但得知結果還是讓我大大鬆了一口氣。

光電所的甄試是在去年十一月(某些研究所則是今年三月,時程或有不同),而我也在今年二月決定了接下來一整年、乃至畢業論文要完成的題目,具體內容暫且不寫在此文,留待明年此時的大五回顧文再說。總而言之,因為計畫內容和附近醫院合作完成,我這學期主力還是放在收集影像資料、和該醫院醫師討論並確定研究細項上,我的老闆也很體諒我(和另一位同學)、知道醫學系課程的繁重,進度上並沒有給予太多壓力,甚至會在和醫院視訊會議時幫我補充未能講清楚的部分;我很感謝和慶幸遇到這位老闆,雖然自己不算特別認真或聰明的學生,也沒有學到老闆的深厚知識或參與重要的研究內容,但他還是很照顧我、讓我體認到「好老師未必是多有學術成就者,是不是一個好人更加重要」這個道理(當然,我老闆的學術成就也是很不錯的)。

偶而會遇到身為大四 B 組生、醫學系課程和實驗室進度如何兼顧這類的問題,坦白說我並不是應付得特別好的那種人,研究內容進展不快、醫學系課業偶而會馬虎應付,甚至多少會因為考前必須處理會議進度報告而感到煩躁,但說到底、很多時候是我花太多時間在其他瑣事上(如追動畫、看閒書、逛社群網站),如果省下這些時間、專心做好課業和研究,其實可以更從容、有餘裕的,時間規劃未必要多麽精準、生活步調可以不那麼緊繃,但犧牲做自己喜歡之事情的時光是在所難免的,這大概是我不到一年來的一點體悟。

最終,我認為醫學系 B 組四年級學生要面臨的終極問題是「相較 A 組同學晚一年踏入臨床」這件事,要好的朋友或同學將來會變成你的學長姐,而之後的同儕則變成學弟妹,這種人際關係的轉換與心態上的調整,即使是像我這樣特別的存在(註)也會感到難受,這是我為什麼前陣子看完《輕音少女》後感受相當深刻的原因:因為我們 B 組生要面對的是第一次告別熟悉的生活、踏入研究的新領域,而不是和熟悉的同學、朋友展開醫學系生涯後兩年的見習冒險;看著身旁的人啟程前往下一站,夜闌人靜時可能會忍不住想著:當年選擇醫學系 B 組這個決定是合適、正確的嗎?如果時光能重來,是否會作出不同的選擇?

七月的醫師國考結束後,「醫學系四年級生」這個身份也將轉變為「光電所碩士生」。在本文的最後,我想告訴任何因為考上醫學系 B 組而好奇生涯規劃的準大學生、正猶豫著研究方向的學弟妹和不論哪個時間點的自己,我想我都不會感到後悔,無法避免的獨特旅程帶來不只是獨特感受、也有不同於常人的經歷和見聞,有機會在類似 gap year 的大五充實自我、深入探索自己是否有志於將來踏上研究一途(如我在大一結束後的回顧)、認識新朋友,我認為是值得、有趣的、充滿期待;與其憂心忡忡、懊悔無法改變的過往,不如思索、探詢比一般醫學生更豐富的可能性,畢竟命運女神不能決定的是你我的行為。

無論如何,還是恭喜醫學系四年的結束!

註:我並不是太典型的醫學生,與我交情不錯的同屆學生寥寥可數,反倒跟生科系、藥學系、物輔系學生更熟絡一些;但即便如此,一想到我們與他們將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離開校園的保護傘,那種脫離熟悉事物的緊張和傷感依舊襲來。

廣告

2則留言

  1. JJ 說道:

    高三學測生路過
    真的很謝謝你的分享
    看完之後我對於未來的選擇總算有了初步的概念

    Liked by 1 person

    1. Galahad 說道:

      感謝捧場XD 也很高興能對你之後的選擇有所幫助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