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呢,遇見了! 那美麗的天使 畢業並不是終點 今後我們仍然是同伴 一起拍的照片 同種款式的鑰匙圈 無論何時都如此耀眼 謝謝 你那一直 不變的笑臉」-《相遇天使》
- 前言
我將部落格分成兩類,一個是在 Blogger 上撰寫,內容多半隨意很多,可能是每月雜記或看完影集、電影的短評,而另者則是發表在 WordPress(也就是本站),泰半為每月一篇、但也可能增減頻率,其意義為:只有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或非常推薦的作品才值得為之寫作,如近期完成的《別對映像研出手》和《寶石之國》心得文,而這次要介紹的作品推出已久、相信是很多人最早接觸的動畫作品:十年前的動畫《輕音少女(K-ON!)》。
- 日常系動畫的巔峰

《輕音少女(K-ON!)》由漫畫家 Kakifly 創作的四格漫畫改編,由京都動畫製作、於 2009 年推出第一期,並接連推出第二期和劇場版,故事內容櫻丘高中輕音部(輕音樂社)因原有部員全部畢業離校而無法於新學年達到部員最低人數(四人),新成員僅有秋山澪和田井中律,以及被律強拉入社的琴吹紬,平澤唯在陰差陽錯下誤把「輕音樂」當作「簡單的音樂」而入社,並在中期加入學妹中野梓擔任第二吉他手,由此展開五位少女的青春生活。
無庸置疑,《輕音少女》是京都動畫最出色的作品,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哪部日常系動畫能超越之。我認為四格漫畫的改編是有一定困難度的,因為其意味著每四格就可自成一個短篇,把很多「四格」組合有時顯得連貫性不是那麼一氣呵成,但換個角度思考,這些短篇如同真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而京都動畫優秀的製作組(後段會介紹核心成員)把其拼貼起來、形塑出完整的劇情,打造出迷人且成功的《輕音少女》。

我很難用文字清楚闡述《輕音少女》何以令人著迷,一集接著一集、欲罷不能地觀賞下去,或許是可愛的角色、有笑有淚的劇情和出色的劇中插曲,但我認為「真實感」是她最大之魅力。在虛構動畫中追求真實感聽起來自相矛盾,但《輕音少女》透過人事物的互動與充滿趣味的對話,打造出女高中生的日常以及她們如何教人羨慕地揮霍青春,讓螢幕前的觀眾感覺到自己與角色們一起練習、一起喝下午茶、一起快樂地生活,更貼切地說:你像是觀看少女們的日記,她們記錄著準備文化祭的過程、慶祝不同的節日、為下個不停的雨天煩心(這真的是我認為最不可思議的一集,單就下雨天就可以作出一集的劇情),而你不只是觀察者、更像是與她們一同經歷這一切。

這股真實感延續出另個特色:「無所事事」,連帶擁有著飽滿、極致的趣味,我甚至是笑著看到最後,又因為劇情尾聲的告別哭到不能自己。儘管真實人生或常見動畫往往有個目標,但實際上那種成長與改變是緩慢的漸進,而不是因為某個轉折而有巨大的推進;《輕音少女》完美地做到這點,「放課後 TEA TIME」五人在各種(稱不上危機的)情境中有所成長,作為理當常練習彈奏的輕音部,她們最主要的社團活動卻是享受紬準備的下午茶,這種無所事事的慵懶及恣意度過高中生活的寫意,真的讓人樂在其中,懷念起已逝的高中時光。

這種寫實和無所事事的日常劇情,卻在故事尾聲的離別掀起澎湃的情感高潮:原來我們早已習慣有她們的陪伴、悠閒的下午茶時光及偶爾出現的驚豔演出,但就在她們將展翅高飛、前往下個人生目標時,卻遠比自己(和同學)畢業更讓人感傷,那種恍然若失就像失去了什麼一般,唯一能彌補內心空缺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觀看《輕音少女》,然後在一次次與放課後 TEA TIME 告別中釋懷,淚流滿面卻又為她們展開下一段人生旅途感到欣慰。

我的高中生活並不精彩,在升學主義籠罩下度過日復一日的枯燥,直到最近因為某些事情讓我跟高中同學們再度有了聯繫,突然為自己缺席青春生活感到遺憾;因為就讀的是醫學系 B 組,大四結束後並不像其他醫學生準備升上大五、進入醫院見習,而是踏入研究所課程、完成論文,熟悉的同學、室友都將先一步離開,即將揮別熟悉的人事物,儘管是七年制(或六年制)然第四年結束卻無異於畢業。在這些感傷和迷惘中,又接觸了《輕音少女》,如放大器般無數倍地增強內心的五味雜陳,究竟我是否準備好面對將來?「放課後」或許是永遠的,但我所度過的每一天卻不會再回來了。
兩期共四十一話的動畫本身富含許多細節和趣味,我推薦大家親自感受,此處只提最棒的一點,也是許多動畫作品之所以成功的關鍵,那就是透過首尾呼應的手法凸顯角色的成熟,並對比不同時空下的轉變:《輕音少女》第一期第一話以唯在上學途中的分心開場,最終話(不算特別篇)則是同樣的場景、唯卻找到自己喜愛事物而堅定向前,並相信櫻丘高中的舞台就是她們的武道館;另一個對比同樣是最初話與全劇最終話(同樣不算入特別篇),唯贈予梓的四人自拍照、唯與梓聽完演奏的相同反應「感覺不很精彩呢」,真的是永遠的放課後 TEA TIME 呢!
- 角色的成功塑造與設定
《輕音少女》最成功的另一點絕對是出色無比的人物設定,你甚至不難在近幾年的動畫窺見類似的特色(當然,這自然會引來不同作品之粉絲間的爭執),這裡分成幾組人物來簡單說明。

唯與憂:對妹妹的依賴及對姊姊的敬愛,唯與憂的互動帶出感人的手足之情,包括交換禮物時,兩人都只考慮到對方、卻沒想到禮物可能不被彼此抽到,以及那首描寫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的感人之曲《U&I》,為這段手足情誼作出最好的詮釋。

澪和律:前者的嚴謹與後者的不拘小節,看似個性迥異的兩人卻是最熟悉彼此的竹馬之交,吐槽與捉弄卻不讓人感到惱火,而劇情中唯一一次的爭執,儘管不是甩巴掌的狗血橋段或吵著要退團,刺人的嫉妒與冷戰卻更讓人感到坐立不安;兩人最後自然是和好如初,但這段高中女生式的吵架卻讓人印象深刻,也更加深兩人的情感。

紬:我認為紬是整部動畫在設定上最成功、也是我最喜歡的角色,溫和有禮的大小姐卻嚮往某些市井小民才有的經歷,總是為大家帶來精緻的下午茶點;個性有點「電波」,卻不是那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性格,而更像是享受與朋友們度過每一刻,跟著附和唯、律的餿主意,而且意外地博學多聞、而非一般這種大小姐人設常見的生活白痴,再加上她很喜歡「女孩子間的互動(百合)」的個性,讓整體人設更加豐富與立體。

梓:動畫第一期中後才加入的學妹,我認為她是全劇最重要的成員,因為她同時是劇情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參與了每一段樸實卻有趣的校園生活,見證著每次的演出和畢業時的告別,尤其最後那段話更說進觀眾的心坎:「就算不練習、一直喝下午茶、不整理社辦也沒關係,妳們可不可以不要畢業?」再加上《相遇天使》的彈奏,情感張力臻至最高,如果一開始設定成同輩、而非學姊和學妹,我相信同樣一幕絕對不會如此動人。

其他:和與佐和子老師也是很成功的配角,前者某種程度上可說是輕音部的管理者,每當律忘記繳交申請表單時總是暗中用學生會的職權幫她們一把、支持每次的演出,後者雖然是指導老師和班級導師的身份,卻更像是她們的前輩和姊姊,看著唯等人延續她的青春、再一次體驗輕音樂的樂趣,相信這也是她樂在其中(協助輕音部)的原因。
- 強大的製作陣容
我認為一部動畫的成功絕不只劇情和人設,擔當監督的山田尚子、系列構成的吉田玲子和總作畫監督的堀口悠紀子這鐵三角陣容可說是關鍵。熟悉京都動畫的人應該對這幾個名字不陌生(尤其是山田監督的《莉茲與青鳥》是我心中最好的京都動畫電影),山田使用的實拍手法、吉田創作的日常劇情、堀口繪製的細膩神情與少女們的動作,都是讓《輕音少女》成為十年來最偉大之日常系動畫的推手。

聲優的演出也是可圈可點,豐崎愛生、日笠陽子、佐藤聰美、壽美菜子和竹達彩奈為角色們注入活力,聲演出鮮活的人物風格,尤其是佐藤聰美,我很難想像她還聲演了另一部廣受喜愛的京都動畫作品:《冰菓》裡的千反田愛瑠,律和愛瑠的聲線真的差異很大,不禁讓人嘆服聲優在聲音詮釋方面的強大。此外,彼時還不像今日流行偶像化聲優,要求聲優本身也善於唱歌、跳舞和彈奏樂器,但她們卻花時間練習樂器,只為帶給粉絲最棒的演出;演奏技巧或許無法跟一流樂團相比,但兩次聲優活動中帶來的表演,絕對還原了那動畫史上最偉大的樂團、無可超越的放課後 TEA TIME。
- 尾聲
不論是劇場版票房或唱片銷量,《輕音少女》絕對是上上個十年的二次元音樂王者(下一個十年則是大家熟知的《LoveLive!》),劇中的京都風情也讓我想起先前和家人旅遊的回憶。在去年的 Animelo Summer Live(ASL 2019)上,放課後 TEA TIME 作為驚喜嘉賓登場,那場面聲援之浩大、不難想像《輕音少女》數年前有著多大的社會影響力(讓我感到一點點可惜的則是她們選了《Don’t say “lazy"》和《GO! GO! MANIAC》來表演,而沒有那首動畫中每年文化祭必唱的《ふわふわ時間(輕飄飄的時間)》,儘管那兩首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曲子)。

我很早以前就知道《輕音少女》這部動畫,但開啟這趟觀賞之旅的契機則是想聽澪等人為唯演奏的《翼をください(給我一雙翅膀)》,也就這麼不知不覺地、近乎廢寢忘食地看下去,並深深喜愛著每個細節、每段場景、每句對白。我非常喜歡《輕音少女》,也很推薦一看,如果有一份人生必看動畫片單,那麼《輕音少女》必然是名列前茅,值得花數小時的人生享受放課後 TEA TIME 的輕飄飄下午茶時間。

謝謝妳們,我所遇見的、最美麗的天使。
2021 年後記:最近平澤唯的聲優豐崎愛生在其團體的 YouTube 頻道上傳她以唯的聲線歌唱粉絲自創曲「ちょうどあいす」的影片,不禁讓人回想《輕音少女》的美好與偉大。此外,台灣終於有出版社引進漫畫續篇《K-ON!輕音部 Shuffle》,故事時間軸與前作主角群、發生在另一所學校,主角們因為 HTT 的演出而深受感動、決定組成樂團,不論是新舊粉絲都會喜歡的;特別的是,這次的主人翁佐久間紫為鼓手擔當,想必常感嘆自己在演出時總是被擋住而不受關注的律師會很開心吧!

3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