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接下來幾天未必有時間靜下來好好回顧一年所發生之事,便利用今天完成年度回顧(以往都是十月三十一日才發布),回顧我為今年發生在我周遭大小事而訂下的標題:「奇蹟、創傷和未來」。

奇蹟
今年從年初到年尾,我看了許多動畫,包括經典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和《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抑或近期叫好叫座的《約定的夢幻島》和《紫羅蘭永恆花園》,然而感性上最喜歡的或許是《LoveLive!》這個企劃;九位女孩組成(校園)偶像團體 μ’s 以挽救廢校命運的故事聽來平淡無奇,但當二次元的人物形象與三次元中聲優們和製作方的努力契合時,那所孕育的奇蹟是遠超乎當時多數人的想像,換言之,那些少數從最初就支持至今的 LoveLivers(《LoveLive!》愛好者的稱呼)也是功不可沒的第十人。
我並不打算在年度回顧中細細回味《LoveLive!》的美好,因為那是我另一篇尚未完成的文章應該寫的,卻也很難以三言兩語來形容她們的魅力:如同 μ’s 對照的九位音樂女神,動畫裡的九位性格不同卻彼此互補的高中女孩,為了提升學校知名度而努力向 LoveLive 大賽邁進,從空無一人的舞台、努力招募更多成員、成員間發生瀕臨解散的衝突,到新學年再度出發、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譜出眾人一同實現的故事、隨著畢業季而選擇解散,最終至海外演出而大紅大紫、於東京巨蛋留下最後的演出身影、成為校園偶像間的傳說;儘管與電影版結局相仿,μ’s 在東京巨蛋舉辦的 final live 後停止活動,卻在三年後開啟了與動畫不同的可能,那就是隨著九週年歡慶到來,久違的 μ’s 將再度活動、參與偶像祭和發行新單曲,發生在我剛入坑的四月之後。二次元裡的故事和波折也呼應著三次元聲優們的心路歷程,從沒沒無聞到成為其他偶像團體的典範、從慘澹單曲銷量成長為單曲週榜第一、從容納千百人的小場地邁向數萬觀眾的東京巨蛋,有太多眾人一起創造的奇蹟和故事是我在過去錯過的,也幸運地於今年趕上,尤其是在整個企劃歡慶九週年,一度停止活動、在巔峰期急流勇退的 μ’s 歸來,我為這場邂逅感到由衷的高興。
感動人心的歌曲、與角色們合而為一的聲優們的魅力和趣味等或許都是人們喜歡並支持《LoveLive!》企劃的原因,也拜《LoveLive!》和 μ’s 之賜,我開始接觸、了解、接受並喜歡上那些過去輕視的宅文化,對於當紅的聲優偶像之概念、其他偶像企劃如《偶像大師》和《Wake Up, Girls!》有更多理解,也明白 μ’s 被視為動畫史上最偉大偶像團體的原因,他們所創造的奇蹟是無可比擬的。對個人來說,在我以下將分享的「創傷」環節中,與 μ’s 相遇給了我非常多的鼓舞和力量,尤其是動畫中最重要作品《Start: DASH!!》的歌詞更是讓我在難過時重新振作起來:「你不應只是沈浸在悲傷中獨自哭泣,只要懷著滿腔熱情定能開拓出未來的道路,只是沈浸於悲傷中、獨自孤泣是多麽無趣」。

創傷
直到最近學了精神病學,我才知道至親過世也是一種重大創傷。我母親在今年六月上旬因癌症去世,而這份難過至今仍影響著我,和媽媽相處的回憶總會在許多時刻莫名湧上心頭、出現在隨後驚醒的夢境中(關於更多的心情調適可參考彼時留下的紀錄)。
死亡本身即是種缺憾,二十多年的母子緣分也讓人無奈,但整趟旅程其實有個圓滿的結局,沒有病痛的離去、在意識仍清醒時的告別、順利地辦妥後事,沒有太多遺憾是媽媽離去後留下的。
在這過程中我經歷了無數的等待,包括新藥給予的一絲曙光、傳統療法有望改善狀況,和最終如我反覆告訴她的、帶著笑容離去,等待伴隨的焦慮非常難捱(我也在此時與 μ’s 相遇),但終究會過去的。我體悟到世間萬物不必然有美好結局、許多事情得把握當下,以及肉體火化後方為真正的離別。伴隨癌症的病苦、和譫妄後擔憂無法好好告別的崩潰與罪惡感,似乎讓我成長不少,乍聽老套的道理也變得無比受用:「只要心中還有彼此的存在,縱使死亡隔絕了彼此,我們的故事還會一起繼續下去」。

未來
所謂的「未來」範圍雖廣,卻也不難定位於兩個面向:個人與整體。先談整體,明年總統和國會大選或許是決定島國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次,如果我們還有下一次的話;中共的步步逼近與無孔不入的紅色滲透,支共側翼與本土政黨的鬥爭、決定台灣該何去何從的世代衝突與對話也將有個結局。在今年政治局勢峰迴路轉卻在最後歸位藍綠對決,我和朋友們對於「政治」有更多的接觸,個人也實際參與的蔡英文總統陣營舉辦的社群之夜,當晚的感受真的很棒。我可以預期結局並不樂觀、也不悲觀,該發生的總是會發生,唯有努力拉票、好好生活才不會讓焦慮過度蔓延,並在最後時刻繼續支持小英總統和陷入泥淖仍努力打拼的民主進步黨。
個人部分自九月升上醫學系四年級後,慢慢體會到研究生活和醫學系繁重課業間的衝突,並在學習更多臨床知識後,試著反問自己:「我研究這個題材是符合臨床或實際需求的嗎?」「除了『有趣』、『好玩』這些過於空泛的形容,我能否做出更實際的研究並應用之呢?」因為硬體損毀和個人興趣改變之故,我從研究憂鬱症和躁鬱症之影像判別,轉向聽神經瘤的術後預測和相關研究;我對這些疾病最初並沒有太多認知,漫無目的地作前處理、寫演算法、在主機上進行分析和計算,但在四年級課程與考試中,我學到憂鬱症和躁鬱症初發時其實很難區別兩者(故大腦皮質之碎形維度計算有助於我們及早正確治療),聽神經瘤在治療後可能傷及聽力(因為該細胞瘤就壓在聽神經附近),預測治療結果變得更有意義許多、而非用加馬刀或手術清掉而已,並進一步讓我有許多啟發。
儘管實際動手寫程式或和實驗室學長姐討論研究內容的時間幾乎沒有,掌握更有效率汲取課程重點之方法後,考試對我不算困難,更能好好思索這些醫學知識對個人研究的幫助或如何完善計畫。將來是否能把研究內容應用上臨床呢?在十一月通過光電所碩士甄試後,研究之旅真的開始了,我想我的醫學系 B 組之路還會繼續走下去。

結語
回想年初在嘉義梅山三元宮抽到的紙籤(儘管我堅信命運操之在己而日漸變成無神論者),是否虛度這三百六十五天而一事無成呢?我持續寫了不少評論類文章,看了不少電影(如《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小丑》)和優秀漫畫(如《東大特訓班》),不算特別認真但比大三更踏實地掌握大四課程,歷經邂逅和哀慟、並前瞻動盪的未來,我想一年下來完成的比沒做好的事情多太多了,望來年可表現得更好、日益精進。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