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Joker)電影講述一個失敗的單口相聲喜劇演員亞瑟弗萊克,如何在「最糟的一天」後,漸漸成為高譚市令人畏懼的傳奇。這樣的劇情敘述看似過於簡化,實際上符合整部電影的精髓,卻也讓人難以評論:《小丑》的劇情既簡單又複雜、刻畫寫實人性卻又在關鍵時刻點綴魔幻色彩,究竟是一部數年來述說抑鬱之社會氛圍如何塑造或摧殘個體、個體如何反擊社會的剝削和歧視的傑出作品,抑或揉合馬丁史柯西斯的《喜劇之王》和《計程車司機》、喬伊舒麥雪的《怒火風暴》和艾倫摩爾的《蝙蝠俠:致命玩笑》等經典作品的舊瓶新酒呢?
在《小丑》中,並沒有爆炸特效和華麗場景,抑或穿梭時空的量子隧道跟後末日設定,而是透過晦暗的、帶點腐朽的城市與市民抗爭的場面,加上一個個抑鬱深邃的鏡頭和主演瓦昆菲尼克斯的卓越演技,給予觀眾強大後勁的觀影體驗。電影本身看似討論了很多,如被藐視的社會底層發出的怒吼、混亂世局中對虛無主義的追隨(畢竟「小丑」這角色本身代表著混亂和虛無主義)、對資本家如湯瑪士韋恩(意指資本階級)的沈重控訴和嘲諷,及被廣泛討論的、普羅大眾如何對待像亞瑟這樣(疑似)患有「假性延髓情緒障礙」(PseudoBulbar affect, PBA)的精神病患,那些嘲諷、欺凌和不信任反映出最寫實的殘酷;然而,就我看來,《小丑》的劇情編排最高明之處在於:上述這些每個都可以是獨立來探討的題材,電影本身卻什麼都沒有直指,而是單純地敘述一個普通人如何在不正常的社會,意識到自己的異常與正常,最終走向紊亂與無序之徒。
單純這樣說明有點含混,是否意味著劇情本身相當淺白呢?且讓我以動畫史上最偉大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來比擬,可更容易理解我怎麼看待《小丑》。在《新世紀福音戰士》中,幾近病態、象徵著心理學某些人格的角色們,伴隨著劇情的起伏和真實的性格展露,庵野秀明讓觀眾從如鏡子般的情節,反映出個體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而那些(主觀)感受意味著我們對角色代表之心理狀態的認同或理解。當人們看完《小丑》,每個人的想法或關注點理應都不同,或許是精神疾病、虛無主義、社會弱勢者的悲歌等,畢竟故事映照的彼端可能是真實的自我,在坐立不安的觀影體驗中,困在諸多返照形塑裡的萬花筒裡,尋所著實相與幻象的異同。
回過頭來,我認為亞瑟在一個個獨立而綿密的事件中認清自我的存在,他不再假裝是母親長期認為、被灌輸(洗腦)的「快樂的小男孩」,在單口喜劇表演中跟著其他聽眾一起發笑—儘管他未必覺得好笑,從社會對精神疾患的誤解(人們認為你應該是正常的)中解脫,他終於真正地成為自己,為了自己覺得好笑、有趣的事情而笑,如(政治)不正確的謀殺笑話、對著被群眾毆打的警察手舞足蹈、若無其事地慶祝母親之死等,他看似解脫、實在沈重的自白「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場悲劇,但現在我發現、它其實是場喜劇」為了這樣魔幻而真確的轉變作了最好的詮釋。
在劇情方面,以執導限制級喜劇《醉後大丈夫》三部曲聞名的陶德菲利普斯,精湛地發揮編導功力,亞瑟的悲慘人生和病態笑聲在戲內遭人嘲諷,銀幕前的我們卻感到無比的難受跟悲傷,許多人物轉變的對比細節和巧思成就一齣偉大的悲喜劇。我一度猜測陶德是否怕觀眾以為這部電影過於文藝甚至晦澀難懂,在多處劇情都有意無意地強化亞瑟和小丑間的對照,但當我自己刷了三次電影(其中一次還是難得去了 IMAX 影廳欣賞),我才能察覺那些前後對比是多麽巧妙且高明、令人讚嘆;只看一次電影的人可能會若有所思,但當你像我一樣觀看多次(甚至更多次),相信能回味出很多發人深省的滋味。
我簡單列舉其中最棒的幾處亞瑟和小丑間的覺醒和轉變,讓大家細細品味這部電影的沉鬱:
(一)暴徒:電影開場在街上為樂器行宣傳、扮成小丑的亞瑟,被一群不良少年欺負和圍毆,他大聲求援、但大街上卻沒人理會他;電影最後他被人從遭撞的警車上救出,在騷亂的街上被群眾擁戴和歡呼,一切混亂起源的「小丑」則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二)心理治療:電影開場亞瑟接受社福單位的心理輔導,因為疾患而無法控制地大笑,無可奈何且鬱悶地對(事實上對亞瑟不太關心的)治療師說:「我只是不想一直這麼難過」;電影尾聲則因為想到一個笑話而發出笑聲,對好奇的治療師說:「你不會理解的」,這處點出亞瑟的笑容演變,他從裝笑、因為疾病而笑、以為自己有病而笑,到恣意而笑、不論他人是否理解笑點,他真正地成為自己、那個命中註定的小丑。
(三)車窗倒影:電影開場亞瑟在返家的公車上,無語地望著窗外,此時倒影是顯露出很深刻的悲傷;電影尾聲當他被逮補、在警車上對著高譚市發生的動亂發笑時,彼時的倒影是歡快的,甚至對指責其造成一切暴亂的警員說:「我知道,這是不是很美?」
(四)舞蹈:亞瑟在列車和月台上、槍殺三個嘲笑他的年輕人後,他驚慌失措地逃回住宿,回想這幾日以來的挫敗和打擊而舞動起來;後段則因為追捕亞瑟的警察、開槍誤擊民眾而被乘客圍毆,當下已多次殺人的亞瑟,不再像先前那般不安,而是嘲諷地對著兩位警察手舞足蹈,從容自在地離開車站。
(五)晴雨:當亞瑟被老闆錯怪而在街角踢垃圾發洩時,背景貌似在下雨(或只是屋頂水滴落下),他的臉部勾勒是昏暗的;當亞瑟悶死母親、在病房望向窗外時,側臉因為向陽而顯得明亮、甚至有幾許解脫。這裡的臉部明暗變化反映出亞瑟的心境,那些陰霾和愁苦似乎隨著放晴而掃除。
(六)階梯:我私以為上下階梯是整部電影最優秀的描繪,亞瑟多次沈重地踏上回家的階梯,到最後化小丑妝、穿著華服,歡快地在階梯間起舞,反映他從困頓、不由自主的生命(從藥局領藥、回家照顧生病的母親),到主宰自己的命運、從薛西弗斯般徒勞的生活形式解放。
關於電影結局的部分,韋恩夫婦之死和亞瑟被視為某種精神領袖,令人聯想到 1989 年由米高基頓和傑克尼克遜主演的《蝙蝠俠》,蝙蝠俠和小丑創造了彼此,而《小丑》則讓兩件事在同一天發生,有著另類的意義;亞瑟在仍潔白的阿卡漢瘋人院踩著染血的步伐,狂舞與追逐的背後是否意味著阿卡漢瘋人院的墮落,日後成為邪惡和暴力的溫床?儘管續集或與其他 DC 角色的關聯沒有必要,但光是想像這些出自原作的彩蛋和致敬也不失有趣。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兩點值得討論:亞瑟最後是否成為那位惡名昭彰的「小丑」?夾雜真實與幻想的劇情,這一切是實際發生抑或僅是亞瑟的狂想?
我認為亞瑟值得最後都未必成為那個對俗世道德無感、嘲弄正義良善的小丑,因為綜觀全劇、亞瑟殺害的其實只有那些傷害他的人,如列車上嘲諷及毆打他的三名年輕人、虐待(導致長大後的假性延髓情緒障礙)和灌輸笑臉迎人之價值觀(也因此飽受嘲笑)的養母、嘲諷他在單口喜劇表演上的大笑以吸引眼球的脫口秀主持人莫瑞、誣賴亞瑟向其買槍導致他被開除的同事藍道;儘管觀眾可能暗暗對亞瑟的憤怒反擊較好,此處並非鼓吹以暴制暴的私刑,而是凸顯亞瑟仍有辦法在善惡間取得平衡。此外,從和阿福爭執並掐住他、卻因為看見布魯斯害怕的表現而罷手(也可能當下他意識到布魯斯可能是他小弟),刺殺藍道後卻未對曾善待的蓋瑞痛下殺手,亞瑟依然保有良善的、想帶給世人歡樂的正向面;在結尾疑似其殺死治療師、一個與他無恩怨的個體時,他才真正成為那個不在乎一切的小丑。
最終,必須討論全劇最重要的課題:一切是否都是亞瑟在阿卡漢瘋人院時的幻想?他的疾患真的是腦部受創所致,還是由於養母的洗腦而讓他以為自己有病,在發現身世真相後擺脫桎梏、能隨意而笑?如同《計程車司機》那個耐人尋味的結尾,畢竟亞瑟曾幻想過自己參加莫瑞的脫口秀、受其青睞而被邀請上台(我看第三次時才意識到那段並非回憶,而是亞瑟的妄想,否則莫瑞不會對他如此陌生),以及幻想自己跟女鄰居蘇蒙有浪漫關係,但最終意識到種種約會經歷都是自己的幻覺,成為令亞瑟崩潰的因素之一。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沒有答案,就看你怎麼解讀、或希望劇情如何發展,但話又說回來,我們又何必認真探究呢?畢竟這是齣心態扭曲、帶著病態幽默的角色的獨立電影。
總結來說,《小丑》的劇情發人深省,除了我上述的分析和心得,也讓人想到香港反送中事件,你可以想像亞瑟像是一開始本身對抗議事件不感興趣、甚至想置身事外的一般市民,而不是一開始衝鋒抗爭的青年,但最終依然無可避免地參與;可以想見,《小丑》不複雜的劇情能衍生出很多探討和想像,但討論之後未必可得出結論,因為答案本身或許就不存在,如我在文章一開始所寫,它反照出我們的想法、投影一部份的自我。
《小丑》絕對是我今年所看過、給予最高評價的佳作,個人原本期待更加悲劇的結局:亞瑟因為看到笑話筆記本上的「我希望自己的死能帶來更多價值」而自殺,最終啟發一代代「小丑」及間接造成高譚市淪落為無法之地,但這樣的收尾也很理想,形塑更強烈的對比,留下某些懸念和猜想。瓦昆菲尼克斯完美詮釋成為小丑前的亞瑟,希斯萊傑或更早期的傑克尼克遜無疑都演出很棒的小丑,但只有瓦昆、或者只有這齣不需要其他反派跟英雄的獨立故事,才有辦法飾演成為小丑之前、像你我般甚至更渺小的普通人,我願意全梭他拿下明年奧斯卡影帝。
圖片取自導演、電影官方 Instagram 和 YouTube 頻道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