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上三年級的首週,我覺得疲憊無比,似乎這一週以來的課業與知識爆炸的增幅,已經勝過過去幾年學習內容的數倍單位,夾雜在無止盡的基礎醫學課程、為了因怠惰和報復性熬夜而不得不獲取充足睡眠而翹課得在線上課程平台補完上課影片,以及一本又一本、幾乎得在發下新共筆的當天趕快讀完,避免自己越積越多。十月開始,問題導向學習(PBL)的引入,處理回報、學會自己不擅長的軟體以方便畫機制圖,變成每週必做事項之一;各種實驗課跑考、用彩色圖片取代真實玻片的組織切片、應付不太會教學的實驗課助教只得自己想辦法弄懂或背誦。初次看大體老師的驚嘆在多次課程後,也消磨成只在乎血管肌肉和神經分佈的一具具身體、平庸而無感的冷漠。
我越來越厭惡這種反射性的知識汲取,不斷嘗試建構所學內容、內化為自我的知識體系,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試著不依賴共筆、翻閱教科書或美國醫師國考專用書籍。共筆雖然是個準備考試的好幫手,但其品質參差不齊、直接複製歷屆內容(一字不改,包括錯誤部分)充數,與其讀別人消化和整理過後的殘渣,不如選擇更完整的食物吸收知識養分;當然,這並非指責同學不用心寫共筆,我自己也有參與共筆的編撰,深知其辛苦之處,甚至個人鼓吹「共筆沿用」的想法、每屆醫學生僅需更新和調整老師新補充的內容跟考試重點即可,但那些知識最終不容易變成自己的,即使可以應付每次的區段考試,我們所要面臨的是兩年後、四年後的國考,以及一輩子的醫學生涯,這些知識之重要與反覆複習的確有深刻的必要性。
平時因為臉書朋友的緣故,多會關注國內外政治與經濟情況,使用推特、接觸一些抱持堅定信念的推友後,我變得更加關注可敬和可悲的政治人物與事件,甚至在推特上的推文有九成都跟政治評論有關,從一個認同終極統一的無知學生,蛻變為支持主權獨立的憤怒青年。我也越來越常嘲諷推特上、一些翻牆過來的中國人的言論,我知道他們未必有惡意、甚至可能出於資訊不對稱和封閉環境下的必然無知,但與之論戰卻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似乎藉由打擊他們的脆弱說法,我就可以為這場民主自由與獨裁統一的戰爭奉獻什麼。這樣激進的心態,也使得我在臉書上偶而會與不太熟的同學起爭執,到了近期幾乎是放棄跟他們溝通,一來是我不想浪費時間說服或解釋、畢竟真的說服他們或解釋清楚對我毫無益處,二來則是我深信所謂「交流」是建立在有一定共識的基礎下,但對於看法南轅北轍的兩造,我不認為有交流的可能和必要;最終,為了讓我自己不再時常被他們打擾,我系統性地讓那些可能在我版上叫囂的同學不會看到我的推文,並盡可能減少發表自己對政治的看法或論點。說到底,我並不介意惹惱這些人,但我更認為他們不值得了解這些看法或思想(一部份原因則是:這些我覺得正確的觀念,對他人來說未必如此,尤其是那些喜談政治正確言論的左膠跟理想主義者),少說點話我也樂得清閒。
在這樣苦悶和憤怒的情緒堆疊中,我仍試著做些自己喜愛的事情,同時不忘課業(和實驗室研究內容)優先:如果人生苦短,甚至我往後生活都會在辛苦奉獻中度過,那我為何不能提高己之效率、把必做事情做完、甚至犧牲掉某些品質,換取我應該享有的快樂?我不希望在暮年時刻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做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我想要在艱苦中依然品嚐歡樂,我不想放棄做真正的我。我更加深入、也更有效率地鑽研手遊 Duel Links,實力提升、也在一些私人比賽有所斬獲,寫文章分享我的心得和牌組構成變成一件相當快樂的事情。我看了許多精彩電影、影集和動畫(如我近期最喜愛的 No Game No Life),試著整理心得貼在部落格或社群網站,就像是個無償的影評家,我愉快地從這些忙碌中獲取最接近「自由」的回報,儘管若能替換成金錢我也不會嫌棄。
幾個月前的暑假正式加入光電所實驗室後,每週的 lab meeting 成了不小的負擔,卻也督促我自己必須完成的進度和得克服的種種挑戰。每次和老師碰面講述乏善可陳的進展、和學長姐討論卻似懂非懂,在這期間我不斷提醒自己我當時的覺悟:在我敲門、踏入老師辦公室討論的那刻,我再也沒有回頭路了,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辛苦、負擔更重、犧牲也更多。此外,我一定要分享我這學期最喜愛的課程:一門光電所的腦機介面課程,裡面教了許多讓我保持頭腦清醒的高等數學,關於腦機介面的實作;課程難度遠勝我目前為止大多靠記憶和一點點理解便可稍微應付的基礎醫學,卻也讓我得到最大的成就感,花上一個晚上思考、動手解決數學問題,未必能求出正確答案,但審慎思考帶來的充實、上網查找數學論文或定理證明的過程,大大解放我那過於僵化的腦袋,擁抱思考和真實的推理,使我感到踏實、對於領解未知世界的邊緣彷彿又邁出一小步,畢竟我一直認為:能深諳真正科學(如數學、物理和邏輯)之人,方能洞察世界運轉的軌跡和隱微的核心奧妙(恕我直言,「醫學」就是醫學,它是許多學科交雜而成的,「科學」只是一小部分,甚至很多是不嚴謹的科學推論下的經驗主義產物)。
度過了四分之一的大三生涯,經過許多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參與 lab meeting、第一次和同學一起作 PBL、第一次看大體老師、第一次有解剖和組織學的、跑考第一次很嚴謹地接觸比自己過往所學更深入許多的高等數學、第一次在 DLTW 週賽(六十四人制)打進八強、第一次為了實驗進度翹課,這些許多「第一次」都是很有趣的體驗,多數是可以在往後的「更多次」裡做得更好。我深刻體會到:從來沒有什麼是能真正捨棄的,捨棄睡眠來讀書卻是換來更多的疲倦,捨棄聽課卻得強迫自己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補強,捨棄讀書來娛樂卻是心驚膽跳、考試壓力與罪惡感使得玩樂的心變得患得患失,除了更好的時間規劃、學習方式和做事效率的提升,恐怕沒有讓多頭火車得以不出軌崩壞的方式了。
看似艱難的一切,相較於日後卻僅是最輕易的,往後的日子只會更加困難、得花更多時間做出最好的抉擇;無論如何,也只能盡力走下去了。
2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