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覺的無知,如果切實履踐的話,能夠擴展你的世界;它能讓事情變得無限。」—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黑天鵝語錄》。
大學二年級上學期總算是結束了,儘管最後的結局著實悽慘,但回首其中還是不乏樂趣與反省;在這篇文章將討論陽明醫學系二年級 B 組課程,我所參與的課外活動,以及最終的悲慘收尾,在新的學期可以有哪些改善,以及哪些考驗又等待著我去完成。
升上二年級、成為許多學弟妹口中的「學長」,除了領導陽明 iGEM 團隊,也有了執行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諸多計畫的經驗,不少學弟妹曾詢問我關於醫學系生涯該如何規劃。老實說,一個擔心自己主科會否被當、醫師國考能否通過的撿角醫學生,實在不太有資格,所幸因為一年級籌備的各種研究經歷交流會、策畫陽明 iGEM 十年特展期間訪問過許多學長姐等,使得我比大多數醫學生更了解「不同的醫學路」,能充分給予我的所知所聞,協助他們建立必要人脈、汲取相關知識。在諮詢方面,我滿自豪能幫上忙,過去一年的許多努力也著實讓我了解更廣、更深。
我漸漸體會到,自己不能只是空談,或者轉述他人經歷,我該自己去闖闖,真正地踏出研究之路。我所讀的醫學系 B 組,需要多花一年的時間完成臨床醫學研究所的碩士學位,但原先規範只限臨醫所,使得我在選擇上遇到不小的限制,畢竟我對傳統 wet lab 的喜好沒那麼高,dry lab 也能讓我更掌握時間。然而就在幾週前,系辦方告知我們,除了既有的臨醫所外,還有來自生化所、光電所與腦科所等六位教師,也可以選擇(詳細可見這份文件)。
哇!得知此消息讓我非常高興,除了恰好有我感興趣的研究所—例如光電所和神研所外,也讓我的學長姐和學弟妹、同學有更多元的發展可能,而非受限於臨醫所中。這也意味著,我的研究之路變得確實,也該實際做點什麼、進入實驗室學習,而不是像那些勵志講師一樣,空談自己沒履踐過的道理。
此外,醫學系 A 組與 B 組的差異在我看來是漸漸變小,課程落差不再那麼劇烈,下學期的微生物與免疫學也會回歸到醫學院授課;直到大四開始選修研究所課程前,至少會跟醫學系 A 組共處一段時間。
老實說,我不排斥和生科系、大一大二不分系一起上課,藉此認識有趣的朋友和學長姐也是很好的人脈擴展,但我更傾向回歸醫學系,更認識我的同學、未來職場上的同行。這學期比較有意思的課程,大抵就是社科院主導的一系列高齡課程,需要針對高齡長者的需求,不論是時下退燒的虛擬實境,或者探討科技對高齡者的影響,都是滿有趣的學習歷程;報告和考試的份量也不重,算是我個人相當推薦的課程。
二年級上學期中旬,伴隨從波士頓歸來,正式終結了 iGEM 旅程。所有認識的朋友、那些想望與浪漫、這些回憶與憤恨、因為籌辦陽明 iGEM 十年特展所繫起的羈絆,也終於成為昨日。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從中所體悟的狡詐人性和暗潮洶湧的鬥爭,對科學研究及生醫新創的進一步探尋,讓我深有啟發跟收穫。
結束 iGEM 旅程的前後,我也因緣認識許多有趣的人,例如台大醫學系的傳奇人物—陳彥奇學長、我所認識最聰明之人—狸貓上師,好奇人工智慧公司的合夥人(其中之一也是彥奇學長)、大飽教授等人;也跟 Danny 更加熟絡,一起探討有趣的商業模式、讀書方法和成長駭客等事。多認識一些搞生醫新創、卻非醫學背景的人,參與 H.Spectrum(我一向其戲稱「氫原子光譜」)實習生面試,最後儘管未被錄取(我也有幾分慶幸,因為我的興趣和意願實在不高,這份工作得花我一整個暑假投入,但我更希望將時間運用於生醫研究之中,磨練更札實的技能,而非到加速器、孵化器那裏打工),卻也相當有收穫,了解這些人是怎麼招收新人與整體運作思維,畢竟有朝一日我也可能成為某個非營利團體的領導者,需要招募新血。
因為認識阿奇(即陳彥奇學長)和狸貓,平時閱讀(兼鬧版)他們在社群軟體的分享,以及我自己透過線上課程、電子書和實體書的實際學習及演練,我對電腦科學的了解更多,自學內容甚至遠多於學系規定的計算機概論課程所學。在這資訊複雜且混亂的時代,電腦科學、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擴增實境、深度學習、雲計算、大數據、演算法、區塊鏈等學問成為顯學,但也因為成為顯學、大街小巷都在討論,實在應當避免誤信騙子跟嘴砲俠所言,也通過學習,不讓自己成為那些恐懼販子或愚夫愚婦。
學期末了,因為一系列書籍的介紹,我對前往海外實驗室作暑期研究充滿興趣,盡可能尋找師長和學長姐,請他們分享當年的經驗以及管道,如何聯繫對方實驗室、生活費和補助該怎麼取得、申請時該劇有哪些條件(如英文檢定、成績門檻等),我希望作足功課再前去;我的家境不算富有,沒辦法負擔我一次暑假長期出國所需的費用,因此運用我所有已知和未知的資源,計算和槓桿操作、以小搏大後,以最好的策略、最少的花費取得最大效益。雖然我在上網尋覓多個 summer internship programs 時受挫,因為這些計畫都僅限於美國公民申請跟參與,讓我一度沮喪,以為走頭無路、得靠校內管道才能踏上海外研究之路(為何排斥校內申請管道,想自己聯繫實驗室老師一事,有機會再談);後來和極優異的蔡辰葳學姊連絡後,她向我分享當年申請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即 UCSF,吾人心中的最好醫學研究去處)作研究的經歷和時間點,讓我心安一些,並重新安排將來的生涯規劃,看要如何逐步達成我的目標。
我也在去年年底,正式加入國內志於推展生醫科學的社群—不論是科學文章或生涯講座,The Investigator Taiwan。一方面出於和多位學長姊的熟識,他們曾給予我非常豐富的協助,我希望可以成為其中一員,好好學習;一方面也希望新的學期能有不同的展望與可能,增廣見聞外也強化人脈聯繫。當然,也要能兼顧課業,以及其他 side projects。
出於在月底完成每月一篇的部落格文章的習慣,我在寫下這篇文章前,至住家附近電影院看了《大災難家( The Disaster Artist)》這部精采的傳記喜劇片(不過戲院裡包含我僅有三位觀眾,倒也古怪)。觀後感此處便不提,因為那並非本文核心,況且網路上有極多影評可供參考,我想說明的是另外一件事,關於我這學期的生物化學課程的成績,也在同一時候出爐,恰好是我看完電影的時候,格外有著強烈的感觸。
我的生化被當了,成績慘澹。看到此結果讓我非常沮喪,不曉得自己哪裡做錯了。的確,這個學期因為參加合成生物學大賽,我投入不少心力與時間;錯誤的時間規畫,心不在焉與疲倦感,對未來感到困惑跟恍惚,我徹底輸了。
我一心想成為傳奇,滿懷夢想卻遭逢能力不足的慘敗;不想一事無成、不想只是一個平凡人,可望造就非凡事物,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可能跟自信,贏得人們的敬畏跟尊重,但到頭來因為不及格這件事,我淪落為一個可笑的傳奇,我所假想的研究之路與社群經營之旅,也在這場災難後中斷。
我更加明白自己的極限,也許我終究那麼平庸;跌至谷底,理想破碎,再也無力挽救。剩下的,僅有下個學期繼續擔任醫學系學生會學術部長一職,設法打起精神,積極策劃各種活動、講座與工作坊,把不同的觀點與想法帶入校園、帶給這些寡聞的醫學生們,大概也只能做到這些的。
至於其他的、更多的,在這悽慘的結局後,也不再重要了。
我於文末節錄一段詩人駱一禾的作品《世界的血》,作為我最終的告解。
世界的血
瀕臨此地的人們
讀完我的詩句
請你們即刻忘掉
請你們快向大海動身
黑暗是永恆的,而光明
必須運行
在你我胸中響著
黑暗浸透了水晶、種子
和春天裡的用具
埋葬在土下的鏡片、並滲進
那塊不亮的水銀
永恆靜止著,光陰掠過
在你們相愛或不朽之前
你們
還是需要很多時間的
3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