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蠻早開始接觸Youtube,在高中時期,我和幾位死黨相當喜愛看遊戲實況主在Youtube上的影片。當時我打從心底覺得網路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在幾萬公里外的國度裡,有個人玩著遊戲,對著鏡頭說話,而我們卻只需要網路,就可以感受到自己彷彿坐在他身旁,與他、與全世界的觀眾一起體驗遊戲中的世界。
當然,這世界變得很快。幾十年前沒人看好的Youtube,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影音分享平台,在Youtube開啟營利權限後,影片分享者可以藉由影片流量賺取廣告收入,也因此造就了”Youtuber”此一可謂新時代之職業(或稱網紅,意指透過上傳影片到網路上,藉影片流量賺取廣告收益抑或廠商贊助之職業)。舉台灣為例,2017年以前只有蔡阿嘎一人在Youtube上擁有百萬訂閱人數,但光光是2017年一年,台灣就有超過10位Youtuber從0累積到百萬訂閱。幾個月前某位台灣Youtuber公開自己透過上傳影片賺取的收益,月入超出300萬新台幣的事實讓國人為之震驚。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無法忽視網路帶給我們的衝擊。
換句話說,只要你有拍攝器材、網路,你就隨時隨地可以把自己分享到全世界各地。當然,影片上傳者必須做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網路世界中脫穎而出。有些人透過內容的差異化(美食、音樂、旅行、實驗、開箱、遊戲、美妝等等)吸引各自的受眾;有些則在影片剪輯、效果上做出個人風格;然而,就如同許多媒體之共同詬病,運用標題或聳動內容吸取點擊量之情形也不在少數。
在大量素人透過Youtube爆紅成名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平台帶給社會的影響,遠比當初創立者所能想像的更加複雜。去年某位爆紅的台灣Youtuber,因被網友批評其影片內容空洞無聊,曾在直播中透漏自身想自殺之念頭;國外知名Youtuber也常因為個人舉止、影片內容遭受各界網友批評質疑。因為每當這些Youtuber上傳一支影片,全世界就有幾百萬的人在同時收到通知來觀看,強大的社群影響力已然使現代社會無法再以普通人的觀點來看待他們,進而要求其應該在符合其社群影響力的前提下,改正其不當行為。
終於,在2017年的最後一天,這些Youtube長年以來的隱憂在一夕之間爆發。Logan Paul,一位擁有一千五百萬訂閱的知名Youtuber,在這天晚間上傳了一部影片,影片內容是他到日本自殺聖地–青木原樹林探險的紀錄,令人震驚的是,影片中Logan親眼見證了一具屍體吊掛於樹木上,雖然他立即通知相關單位前來,他卻沒有停下手中的攝影機。影片中他不斷將鏡頭拉近面對屍首,甚至以戲謔口氣詢問多次屍體”Hey, are you fucking with us ?”。這部影片一上傳,來自全世界的批評聲浪立即撲湧而來, 美國知名演員Anna Akana 對此發表了看法:“That body was a person someone loved. You do not walk into a suicide forest with a camera and claim mental health awareness.”。然而,Youtube官方對此始終保持沉默,包括Philip DeFranco在內的知名時事評論家、脫口秀主持人開始責難Youtube對於種種尤其衍生之社會議題充耳不聞,更諷刺的是,Logan藉這部影片以及後續的道歉影片,多次登上多個國家的熱門撥放清單,高點擊量又為他賺取了高額收益。”Just remember this. Before all the extended community outrage against Logan Paul’s “we found a dead body” video, there was a seemingly uncontested 550-600,000 likes on it. Unless Youtube does something, this doesn’t hurt him.” 這是Philip DeFranco 在1/2於推特上發表的看法。
這個網路世代裡,我們或為追求便利、或為追求刺激,已然被龐雜的資訊餵食,失去了明辨是非的理智。回溯網路發展的歷史,其立意在於促進知識、想法的傳遞與交互刺激,當然,這社會依然不乏想認真傳遞媒體價值的人們,依然有著想引起大家思辨能力的人們,在各個角落裡努力著,但往往這些都無法變成大眾追求的焦點。生存於這時代裡的我們,該如何與資訊浪潮共存並沒有正確的唯一解,我也並不清楚,Logan的事件究竟會就此引發世人對於新媒體之反省,抑或是就像許多紅極一時的時事一般,就此隨時間被人們淡忘。
看待一件事情,我們常透過別人的觀點出發,這其實並無對錯。我們就像泅游於資訊浪潮中的魚,可以就這樣隨著浪水載浮載沉,也能夠選擇保有自己的前進方向。然而,我們應該做的是,別輕易放棄思考,當別人告訴你那是海浪與岸石碰撞時才能激起的泡沫時,那可能是醜陋的塑膠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