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 iGEM 十年特展(上):十年累積

一切都是由故事開始的,那些令人心醉的偉大冒險故事,渴望自己也如那些探險家、拓荒者一般偉大並創造驚奇,至少我是這麼相信的,當你對這些傳奇故事足夠深入,你越能發現這些故事其實沒這麼動人,沒那麼酷,光明的故事背後總有陰暗;然而,但你觸及核心—故事的終極,你會明白這些事蹟依舊閃耀、出色且動人。

 

這個特展的用意,不外乎是為了回首過往這十年歷程所堆疊的城堡,這些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什麼,又將能告訴我們什麼?探索其中,我自己領悟不少,但仍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

 

所以我舉辦了這個特展,也因為這個特展衍生很多事情,但我從未後悔、也至始至終為此感到驕傲,能和隊史最出類拔萃的幾位學長姊交流跟討論,直至今日比賽落幕,我仍感到與有榮焉。

 

我寫下文章探討過很多關於我參與這場競賽的事情,而如今將紀錄的是我所參與最有意義,也或許是我籌備過最盛大之事。我會盡可能把完整的特展始末,按照時間軸依序紀錄,並提供雲端硬碟連結—內有所有我認為值得開源(可以參考這個連結)給大家使用的資料,盼望這點微薄的策展經驗,能幫助某位恰巧看到這篇文章的人。

 

故事即將開始,因為故事敘述之長,暗合變化之多,我遂將整個過程分成上、下兩篇文章記述。在開始前,我必須對我的朋友蔡尚叡學長,一個我上大學以降和我討論最多、交流最廣、給予我最多建議的人,致上最誠摯的感謝:他為這個特展給予的幫助,遠遠超出我的預期;沒有他,這個展覽絕對無法形塑成今日的模樣。再多的感激也無法表達,我多麼敬佩這位如兄長般的前輩;某種程度上,我希望能像他一樣,也盼望能透過這個特展對他表述最極致的致敬。

IMG_6992

四月下旬

 

此時正逢陽明 iGEM 團隊構思今年題目的撞牆期,當下設想的方向都發現不可行,陷入很不妙的瓶頸之中。當時的我,希望可以先把這件事情擱著,改去思考其他現階段可做之事,避免思考上的空轉而浪費過多時間。

 

加上當時經營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略有收穫,看到有些社群經營者有能力籌畫參與人數多、活動精彩、精心安排的活動,期望自己也能利用暑假做到類似的事情,不是為了浮華的名譽,而是純粹想做件大事,展現能力與拓展視野。

 

這兩個想法相結合之後,我在那剎那突然竄出一個念頭:「陽明 iGEM 隊伍至今已是第十一年,絕對也稱得上全球所有隊伍中,參賽悠久的隊伍之一,何不利用今年來籌辦個十年展,把過去十年的參賽成果(例如海報、隊服、設計之紀念品,以及一切足以代表當年題目之物)、團隊成員參賽之後的生涯發展;以及探討當年欲探究之問題來到今日,又是否真的被解決,當年設計的方法是否可行等,集結多年來眾人之力,呈現給陽明師生、每位對此競賽與該生物學領域有興趣的朋友,供其參考與了解?」

 

這個靈感乍現之後,我有些沾沾自喜,因為我敢說:要實踐這個想法,只有自 2007 年便連續參賽的陽明團隊可以做到。我詢問了蔡尚叡學長( iGEM NYMU-Taipei 2011)、黃睿慈學姊( iGEM NYMU-Taipei 2014),和洪振育學長( iGEM NYMU-Taipei 2016 )等三人的看法(諮詢理由很簡單,因為在所有學長姐中,我跟他們三人最熟絡),他們都抱以樂見其成的態度,也很願意提供我必要的協助和人脈聯繫,這讓我以為是個好兆頭。

 

隨後,我向團隊指導老師張傳雄教授,以及台北美國學校、多年來協助我們的 Mr. Jude Clapper,以英文報告我的想法,他們也給予相當高度的肯定,認為這樣的活動有別以往的人類實踐( Human Practice )項目,除了能再一次讓大眾了解 iGEM 競賽,也很棒的、能吸引評審目光的創舉。

 

於是,我就這麼下定決心了:我要盡我所能,不論要付出什麼代價,不論要做多少事情,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辦成。

IMG_7772
找到將近十年前的招生文宣!

六月上旬

 

因為期末考將近,加上題目構想上終於有所進展,團隊成員也各自分工,規劃進度,開始完成個自的既定工作,十年特展的規劃也暫時被擱置。為了告知大家我仍在設想與規劃這件事情,便向團隊成員報告新的進度,卻發現大家對這個特展的意見相當分歧,有些人覺得特展維持一個週末就好,有些人覺得應該實際邀請越多學長姐回來分享經驗越佳。

 

這些想法都是不錯,卻只衍生更多問題,以及他們的態度並不是很想討論這件事情,而是根本不想參與我的規劃,甚至某種程度上希望我打退堂鼓,專注在實驗的進行上。很可惜,我不是那種容易被擊潰的人,我非常樂意獨自完成,即使沒有他們;然而這樣消極而激進、一意孤行的念頭,終於在最終籌備時,釀成無人願意幫忙的慘劇,儘管我不是那麼在乎他們怎麼想。

 

七月十八日

 

這天,我和家兄、三位團隊成員到長庚大學,參與他們的 iGEM 團隊與清大方共同籌辦的台灣 iGEM 交流會議,我詢問了長庚同學他們如何準備會議,花了多長時間與校方協調,這種涉及各方人員參與的活動,又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一方面是想找些話題跟漂亮的女生攀談,一方面想獲取相關經驗學習,去完成「策展」這件我從未做過的事。

 

此外,也透過和各個隊伍的初步討論,讓他們得知我的十年特展計畫,調查他們期望可以於特展終看到哪些內容;也透過提前讓別人知道這件事情,給予我一種非完成不可的動力,做出承諾並奮力完成,即使不是為了今年的陽明 iGEM 隊伍,也是為了過往的十年,以及這些傾聽我的狂想的人們。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在六月下旬面臨財源壓力時,我一度想過透過台聯大系統(四所學校組成的聯合系統,分別是:陽明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的計畫、申請必要之贊助,但因為申請四校聯合計畫需要四所學校之參與,中央大學又沒有參加 iGEM 競賽的經驗,能怎麼合作呢?

 

我原本的想法是,以巡迴特展的形式進行,在四校之間展出陽大、交大與清大的參賽成果,並且讓中央大學學生了解這些競賽、進而有機會扶植他們組成 iGEM 隊伍。這個計畫最終沒有成真,我們與中央大學那方聯繫結果很糟,對方愛理不理,另外兩校也有自己的題目要進行,加上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跟交大撕破臉,合作大概無望,這個有些天真的龐大想法遂胎死腹中,或許將來某天有人會依此模式做到我沒做到的事吧?

 

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三日

 

這段期間是我們和來自台灣、中國、日本、美國西岸等合計二十來個 iGEM 隊伍,一起參加亞太交流會議。詳細的議程、吾人的心得以及遇到的不快之事,這裡就不詳談了。因為比起亞洲會議,這四天最重要的事情,是更加確定十年特展籌辦的宗旨與內容。

 

關於我的策展理念,比起很多台灣大學生策展人,其實沒那麼崇高、有遠見,我只想單純把這十年來的故事呈現出來,一些佈展上的細節,例如海報怎麼展示、歷屆隊服如何擺放、過往的影音資料要怎麼既不打擾觀展人又能吸引他們(觀展人)的注意,我其實不是那麼在乎:我唯一想像的是,這個特展是孕育十年來的團隊菁華,容許觀展人的想像,我並沒有試圖代入某些想法給觀眾,我只是讓他們來看故事、聽故事與想望當年的奮鬥,如此而已。

 

至於特展細節的部份,這裡要再次感謝我的摯友蔡尚叡學長提供的跨世代聯繫,他替我聯絡了 2011 年以前的參賽學長姐,包括現為美國病理科醫師的羅穎駿學長( 2007 年的團隊創始元老之一,醫學系七年級時加入)、2008 年到 2010 年的幾位參賽學長姊,這些學長姊大多都在就業,或者前往海外進修;他們願意支持這個瘋狂的、連策展人都不確定能否成功的十年特展,協助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回憶多年前的參賽經驗,真的讓我非常感動,也更堅定我想把事情完成的決心,回報這些所有協助我的人。

 

除了尚叡學長替我聯繫外,我也盡可能和 2012 年以降的多位學長姊聯繫,寄出當時尚未成型的計畫書給他們,詢問他們對十年特展的想法、是否願意撥冗接受後續的經驗分享。我還記得,因為交通大學宿舍品質很糟的無線網路,加上自己太撿角沒有行動網路可用,便跑到團隊成員的房間,一邊和多名學長姊(有些人的時區甚至與我不同)互動(包括自我介紹、這個特展大概需要哪些協助等),一邊利用臉書通訊軟體 Messenger,接力和 2012 年的小島(日文)學長、2014 年的黃睿慈學姊通話。

 

這種多頭並進的形式非常有趣,卻也得耗費極多心神,不讓自己的思緒變得紊亂(儘管我很享受這種多重討論,我厭惡浪費過多時間在同一個人上,如果那人又極無效率、冗耗我的寶貴精力)。在這幾個晚上,也和幾位學長姐初步約了電話通訊的時間,包括兩位在美國發展的學長姊,幾位在台北市以外的地區讀書和工作的學長姊,算是很有收穫。

 

八月九日

宣傳照(黑)

這天是整場陽明 iGEM 十年特展非常重要的一天,我們在臉書專頁上正式公告這個特展的消息。我也花了些心力,撰寫英文文件寄信到總部,正式向他們註冊這個活動,並以他們做為跳板,告知全球三百多支團隊這件事情;並且發布有關介紹文章在全球性的 iGEM 臉書社團,希望不只是台灣這方的團隊成員,也有外國朋友能共襄盛舉。

 

這裡不得不討論寫計劃書上的困難:我過往並沒有寫過任何計畫書,即便是在規劃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活動那時,也都只是很簡短的說明書罷了,都談不上一份完整計畫書,沒有完整的活動流程、人員安排等;於是,我花了些心力,上網學習怎麼寫計劃書,多次諮詢並反覆修改,確認每個環節都有考慮,因為這份計畫書不只是給我一個人看的,它同時也會給願意協助我的學長姐、有機會支持或贊助我們的朋友跟校友、其他團隊成員等,撰寫上當然也越清楚、完整越好。

 

這些事情其實不該一人完成,卻因為我和團隊成員出現策展上的理念分歧,尤其他們明擺就是質疑我花費過多預算在佈展上,只知道節流卻不知道開源,不知道我努力向校友、各個科普社群設法爭取贊助;一些策展時間和細節也處處和我唱反調,為了找我麻煩而抨擊、鑽牛角尖,卻一副事不關己、也不願意幫忙構思。

 

對於這些愚夫愚婦的小信想法,我完全可以理解,所以那時我就想:我可以不在乎你們怎麼看待,不願意幫忙就請閉嘴,專心把實驗做完、把理論機制搞清楚,但當這個特展完成後取得很棒的回響,你們不應該有任何的功勞,你們對此毫無貢獻,只會抱怨而不動手。

 

有鑑於無人可支援的困境,我把先前在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美術設計的經驗用在繪製宣傳圖上;我原本想將 ”NYMU Taipei” 這十個字母各自設計,並融入每屆團隊題目的核心思想,使這個隊名能更直接地呈現十年來的歷程。因為時間不足、吾人美術造詣的嚴重缺乏,我幾乎無法憑一人之力做到;最終,時間緊迫下—要考量特展宣傳的時間與效力,我僅把 ”10” 融入了 iGEM 的頭兩個字母,以雙股螺旋和代表工程的齒輪作為 “i” 和 “1”,以競賽中的重要元素—質體( Plasmid )作為 ”G” 和 ”0”,設計黑字和白字兩款,以黑藍色為底(我個人最喜愛的顏色),結合之前撰寫的中英文宣傳稿,展開宣傳,也宣示我願意把這件事情辦妥的決心,踏出整個十年特展的第一步。

IMG_6953

八月十日

 

正式宣傳的隔日,我也寄出先前撰寫的邀請函、簡短版本的活動計畫書和報名表,到每個團隊的信箱和臉書專頁,確保用字遣詞合宜又能展現我的誠意。這裡不得不提我最初的設計,原本我是計畫這些團隊可能會派幾個人過來,我們邀請他們用餐並做出進一步交流。但如我於前段所言,隊員反對我這種「鋪張」、「麻煩」的做法(是否如他們所說我覺得還有可議之處,因為我的想法是籌錢來支援,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經費,但如我先前所言,愚夫愚婦永遠是愚夫愚婦,我也不想因為想順他們的信念而行動),所以最終就僅邀請過來觀展和交流而已。

 

也因為希望這個特展能有個盛大的開始,我大膽且冒昧地透過臉書邀請梁賡義校長,出席開幕式並為我們的展場剪綵。很順利地,梁校長爽快地答應,並要我再向他的秘書確認時間(這是我非常欣賞梁校長的一點,很願意為學生著想,支持、鼓勵學生,並且努力為他們爭取更好的權益;比起某些勾心鬥角,淨搞些學術鬥爭的學閥真是好上不知多少倍哩)。然而,這裡我犯的一個錯誤是,我應該寄給校長邀請函,而非特展計畫書;再者,秘書室隔天立即連繫我,似乎我應該先知會他們再邀請校長尤佳,這種作法有些唐突且不太適切。

 

與秘書室最早打交道,是發生在談妥使用場地一事上,因為我所想借用的空間,是敝校圖書館二樓(或說是一樓和二樓間的空中樓閣)的藝文空間,那裡經常展出畫作、攝影作品或大型計畫的成果展。對我來說,那裡是最適合之處,除了靠近校門口—對於校外朋友、研究生方便外,學生們進出圖書館的頻率之高,肯定會注意到我擺放在那裏的十年特展告示海報,如此一來,這個特展的能見度又能提高不少。而這些考量與最終結果相比,證明我的判斷是對的。

 

八月中下旬

 

這段期間,我利用實驗之餘努力蒐集各種隊史資料,也不斷催促傳雄教授提供我過往十年、他所收集的歷屆隊服,以及每年所留下的海量影音紀錄。由於我熟知傳雄教授是個忙碌的好人,他答應幫忙但也有許多自己的計畫要執行,我也不好反覆催促之,但心急總是無可避免。

 

簡而言之,這部分最後是沒問題的,一切該有的素材都陸續到手並且整理。我也花不少時間持續和學長姐們約時間訪談,不論是實體碰面或線上通話,並且盡可能配合他們的時間(我個人做事的原則之一是:「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必須盡可能不麻煩別人;如果非得麻煩別人不可,務必把麻煩降到最低」)。

 

過去經營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的經驗,使我在跟學長姐討論上如魚得水(我認為與人溝通永遠是門大學問,尤其是那些你素未謀面的前輩),撰寫訪談文也越寫越順(但我平均一篇還是要花接近兩小時半整理,如果學長姐多提了不少我認為可以提供、讓讀者自行摸索的事物,我很樂意再把相關連結補充上去,只是就得多花一點時間,畢竟我自己也要反芻之後再書寫出來,讓人容易理解)。

 

我曾想過拍攝訪談影片,輔以文字訪談稿或適當對答,並訪問幾位幫助過我們的師長或前輩,他們對這十年發展的感想和建議;可惜的是,因為剪接人力和時間不足、多數學長姐對於類似事情的意願不高,加上我那時和另所參賽歷史久遠的大學交惡,這個計劃就不了了之了。儘管我確實拍攝了四段影片,也略為剪接,但考量之後還是整理成訪談文稿已,其他「更好的視覺體驗」云云做罷了。

 

此外,這段期間在尋求贊助和支持上,也陷入不小的困境,除了被我詢問的、一間由陽明校友成立的生技公司拉贊打槍之外,台灣團隊對於觀展意願興致不高,甚至連簡短的電子信件或臉書訊息回覆都沒有(撇開實驗進度壓力不談,我覺得回信是很基本的禮貌,如果他們把這件我高度重視的事情,當成一文不值、不值得他們出席與反應的事物,那我只能再一次對這種勢利、現實的粗鄙態度,致上我最深的不屑之意),讓我滿擔心觀展的人數多寡:畢竟這不像我自己在經營社群或籌備活動,像是做 Side project,不太需要太重視參加者的想法,這個特展橫跨十年、超越許多空間上的限制,可說是全體陽明近兩百人可能共同參與的大活動,我不能失敗,絕對不能!

 

一部分的文章整理至此,後續將補上下篇文章〈陽明 iGEM 十年特展(下):十年故事〉,以及更多資源連結與影音資料,敬請諸位期待。

IMG_7022

廣告

1 則留言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