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傳》心得與重疊的日常

17741111_1220872054701160_1087014053_n

最近讀完由Walter Isaacson撰寫,Steve Jobs唯一授權、由天下文化出版的《賈伯斯傳》,深入地解析這位傳奇領導者、先行者、企業家、冒險家的一生;作者更是訪問超過一百人,讓我們得以一窺Jobs的朋友和敵人、家人與同事,是如何看待他的決定及行為,又相對作出何種回應。

 

中文翻譯版超過八百頁,以「天生反骨」、「大起大落」、「不同反響」和「超越死亡」為四個主題,分述Jobs在這四個階段的作為和心路歷程。這篇文章不會著重在分析各個子章節,或是深入介紹Apple產品的使用經驗,或是評論Apple帝國似乎盛世不再,我更想分享的,其實是我在讀這本書的幾天裡,把所發生的、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和此書內容連結,端看這位改變時代的巨人,能否給我突破困境的建議、嶄新的應對思維與未曾想過的人生態度。

 

此書首章先是介紹Jobs的養父母,回憶Jobs對待他們的態度;反骨、可望突破體制的Jobs, 老師Imogene Hill是如何啟發他;又是如何和日後的事業夥伴Stephen Gary Wozniak,進行第一宗合作—,趣味十足的「藍盒子」、能夠免費播打長途電話;Jobs追求性靈自由、尋求自我、研究禪學、可望開悟;打造「蘋果一號」和「蘋果二號」,創業歷程、尋覓不同領域的夥伴;被Jobs拋棄的前女友Chrisann Brennan和兩人的女兒Lisa Brennan-Jobs,兩人是如何影響Jobs的一生;全錄PARC和圖形使用者介面,探究偉大藝術家是怎麼偷的;最後,發起產業革命的Macintosh,如何引發Apple內部兩個計畫執行上的衝突。

 

我特別想分享我對「好的藝術家懂得模仿,偉大藝術家則善於偷取」這句並非出於Picasso的語句的看法。某次中午用餐,突然想到「模仿」和「偷竊」究竟有何差別:「模仿」在於仿造他人最終成果,把每個細節都很仔細地研究後,取其精華、加入自己的特色、融合後打造出自己特色的產品;高端一些,可以完全不留痕跡,甚至以「致敬」其核心價值自稱。

 

「偷竊」則是:你的想法或理念,不論是否付諸實行,就被偷走了;什麼意思?這跟模仿有何區別?請注意「偷竊」二字,意味著除非歸還,否則你短時間內是拿不回來的,只得迅速再造或生成一個;偉大藝術家之所以善於偷竊,是因為他們讓這些想法成長為,唯有他們才能培育的碩大果實、參天巨樹,只有他們有能力做出最好的產品,獨有他們的技術與前瞻性的洞見,才能發揮這個理念的真正價值;沒有這些能力,那些想法終究只是玩不起的輸家的雞肋—棄之可惜,又不知如何應用。

 

再論,「偷竊」意味不讓他人有機會索回,立刻建立獨斷性,緊握先機,不論是作品、商品或研究成果,能立於先發優勢而不敗;恰如Jobs本人形容:「不是蘋果偷了全錄的東西,而是全錄自己不知道怎麼應用。不是有新點子就能成功,執行一樣重要

 

或許正在讀文章的你們,會發現我拖稿了兩天,並非在預定的月底上架;為此,我感到相當抱歉,我再次錯估自己的時間規劃,和出乎想像的事業與課業的糾結。上週除了有大小考試、期中報告、「構想追追追」讀書會第一次活動、推甄申請志工,還有連日準備的iGEM(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最終選題、題材篩選和架構確立、各項事務處理,這些事情消磨我諸多睡眠時間和心力。那麼,這些事情與這本書的連結何在呢?我以為是「不是有新點子就能成功,執行一樣重要」這句有感而發的話句。

 

就在三天前(2017年03月30日),我和其他iGEM夥伴共分四個不同主題,往四個不同方向各自發展,並構建出可行的、完整性高於先前偏於介紹性質的計畫,包含Bio-brick的設計、如何運用、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否試圖解決。我們會一一Pitch,然後選出大家認為最適合團隊的題目。票選結果,由我和另位夥伴提除的、和植物疾病相關的計畫獲勝,得到最高票;第二高票的作品,則會成為我們的備案,以防將來不幸失敗或題目窒礙難行。

 

我必須坦承的是,我們的想法依舊有許多缺陷,也稱不上新點子,但我們可以把各個面向和環節處理得盡善盡美,可行性也滿高的;最重要的是,他們的題目準備都不夠完整,像是在介紹絕妙的想法、一個自己花費許多時間查找資料與構思的主題,卻忽略了它是否可行、一群大學生能否做得比科學家跟專業團隊更好;我們需要一個準確的流程,讓人能信服其可做出一番結果的iGEM題材,而非概念性的主軸,高度不確定性的未知骨架。

 

接下來的三個主章節,因為課餘時間不多,我僅挑部分自認重要的篇章閱讀,遂不再提供簡略的全章介紹。而是就Jobs開會的方式、面對死亡的態度,以及他為世界帶來的價值這三點著手梳理,分享我的心得和與日常生活重疊的網絡連結。

 

最近幾次iGEM會議,因為出席率低而有些冗長且效益不彰,反覆思考後,得到了幾個解決方式:每次開會前會先詢問出席狀況,若低於四分之三的參與人數,會利用線上討論的方式進行。目的有二:讓非陽明的夥伴以及不住在校內的朋友,可不用於假日和課後,奔波至陽明開會,省去舟車勞頓之苦;同時也讓大家有更彈性的空間,專注於自己負責的部分,並於下次開會展開整合式的討論。我們會利用團隊討論和交流的工具,如Slack和Trello,讓大家在那段時間仍可討論、回報目前進度、解決的問題及新問題等。

 

在Jobs看來:一個都是頂尖好手的團隊,並非難以共事,而是喜歡與其他頂尖好手合作,並竭力避免「笨蛋充斥效應」,以免公司出現二流人才。可惜的是,今年團隊組成並非全然A咖,而是有不同程度的差距,Jobs的做法未必適用;但就「每個人的想法必有諸多不同」這點,仍需要極多調和,若任團隊如多頭馬車般打轉,只怕難以前進,更別說消耗掉無數寶貴時間。

 

書中有個有趣方式:Jobs會在他最愛的白板上—據說可以讓他保持掌控全局的優越感和自信,列出十件最重要的事,然後僅保留前三項,捨棄後七項,以此凸顯最重要和最需要處理的三件事情。於我而言,今年iGEM隊伍的的隊長,這會是個決定將來每一次寶貴開會時間中,最應被解決的事情;然而,事情又豈會如此簡單得天真?還需綜合考量長期發展和短期需求,一切都會充滿挑戰。

 

對於己之死亡,Jobs顯得從容。他明白人終將一死,而做出如此多改變世界和產業的產品,如iCloud、iPad、App Store、iPhone、iTunes Store、iPod和Pixar作品的動畫(然Jobs認為最重要、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是他一手打造的Apple公司:想像力的搖籃,運用各種方式來運作和執行,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的他,如此聰慧、領先時代的大腦,又能留下一點什麼,所有的一切又能帶來什麼樣改變與影響?我想,答案再明顯不過了:「……他們推動人類向前邁進。在某些人眼中,他們可能是瘋子,我們卻看到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世界。

 

近日時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包括領導的「構想追追追」讀書小組面臨招募的窘境,Entropyspace亂度空間則賣出新的方向和穩健的步伐,這兩件事情究竟能給陽明大學的學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哪怕只是微乎其微?

 

我的答案或許是:涵養求真求是的科學思維,讓同學們看到除了社會人文、醫者仁心以外的世界角落;試著讓他們對以科學跟研究為底的語言,能有更多對話的想像,並在不同領域間激盪出美妙的火花。或許未必能將這些瘋狂想法付諸實現,但能彼此交流、見證成果誕生、任思想火苗在大腦中流竄,已經是件十足有趣、興奮且好玩的事了。於我而言,則是鍛鍊心智,強化自己的認知,以及在短時間完成不同事物的多工處理與專一能力,在未來相當重要的技能培養。

 

Jobs曾經在聊天中說過這樣的話,讀來令人動容,又不得不佩服其強韌新制與豪情壯志:「我一直想著,這樣會犧牲多少陪伴家人的時間,皮克斯那邊也會受到影響,但我要做這事的唯一理由是:有了蘋果,這個世界會更美好。」參與iGEM,注定犧牲我熱愛的事物,寫部落格、閱讀、欣賞電影影集,失去和家人相處的暑假、和醫學系同學相處的時光,錯過許多很棒的研究機會和人文交流的契機,連我重新領導的兩個計畫,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更遑論健康、視力、疲倦、課業準備,這一切是否值得?如果競賽到了盡頭,我們失敗、我們流淚、我們一無所獲、我們浪費無數光陰,身為領導人,我是否夠格?

 

那個我已經知道、卻不願意說出口、也不希望必須說出口的答案,或許與Job重病之際,要求他人回答的問題的答覆「告訴我,我年輕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無異:「你是一個脾氣非常暴躁、又難以相處的人,但你的眼光卻又令人不得不佩服。你告訴我們,過程本身就是收穫,如今看來果真如此。

 

是的,一路走來,走到不是盡頭的彼端,我想我確實學到一些東西—已經學到的與將會學到的;過程本身即是收穫,果真如此。

 

附上家兄網誌文章iPad工作術、電影Steve Jobs維基百科連結和Apple共同創辦人Wozniak的自傳iWoz,以供參考。

廣告

3則留言

  1. Keith C. Wu 說道:

    很深刻的分享,紮實的論析!

    1. tingersite 說道:

      感謝您的讚賞和捧場!之後的文章會越寫越好!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