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聊筆者對這齣英劇的看法前,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在維基百科上所能找到的資料:Black Mirror(中譯《黑鏡》)是 Charlie Brooker 製作和編劇的一部詩選劇(或稱之為「故事選系列劇」),按 Brooker 先前說過的話,本劇的內容和結構是「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員與時空背景,甚至有著不同的現實。但都是關於我們當今的生活方式的—如果我們足夠愚蠢—不久之後的將來(原文為 and the way we might be living in 10 minutes’ time if we’re clumsy,筆者自行翻譯之)就會是這樣」。
評價如何呢?製作公司 Endemol 描述本劇為「《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和《南美怪客》(Tales of the Unexpected)的混合,挖掘我們對現代世界的不安」,故事有「科技妄想症」的感覺。在被 NETFLIX 買下第三季和第四季製作權前,原先的製作方 Channel 4 描述首集為「推特時代的邪惡預言」;各方媒體則以「仿佛是黃燈一般的存在,將現實生活中的奇葩怪像誇張、放大,在人們即將滑向科技迷醉的邊緣時,給人們以警示」、「在看似科幻的外殼下冷眼審視著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苦心孤詣地思索著人類社會未來的種種走向」、「看完後令人無比絕望的深刻之作,其中的諷刺和隱喻令人毛骨悚然卻又欲罷不能;雖然故事離奇,卻描繪了陰暗而無比真實的世界,無疑是一齣當代社會的啟示錄」來形容這齣科幻驚悚篇英劇的精彩、深刻程度。
作為一位去年十月左右取得 NETFLIX訂閱 的歐美影集愛好者,自然是不會錯過這齣評價極高、大受影迷推崇的作品;但因去年年底較忙,加上開始追另一齣更經典、評價更高的美劇 Breaking Bad,一直到最近才陸陸續續看完,除了第二季的 Be Right Back 跟第三季的 San Junipero 外。而這未看的兩集,劇情結構上其實相對光明與正面;前者敘述女主角盼望死去的丈夫能回來,遂利用科技方式,透過人工智能語音與複製人技術,讓丈夫「復活」,卻陷溺於矛盾的情結當中:離不開「丈夫」陪伴的感覺,卻又在複製體身上找不到記憶中的情感;後者則是與意識上傳、虛擬實境和懷舊治療有關,兩名女子建立起看似能抵抗時空法則的情誼,結尾相當令人滿意,泛起強烈的情感漣漪,被認為是第三季最好的作品—部分觀賞者都覺得第三季不如的一、二季來得曲折、驚悚、發人深省,而是有些直接、甚至教條式地把欲表達的道理,丟到觀眾眼前。
Black Mirror 中的每個故事,多是圍繞在人性黑暗面與科技使用的衝擊面,像是警世寓言般,直讓人逼視裸露、不堪、脆弱的人心。而在觀賞這整系列影集時,筆者多數時候的心情是相當沉重;某些情節裡,甚至是強烈的反胃、噁心和不舒服。受科技奴役的人、掌控科技的人、介於兩者之間的冷眼旁觀者,那些受盡折磨、在絕望中掙扎、在科技使然的痛苦輪迴中,如神話中薛西弗斯推動的巨石,永無停止的終極心靈苦刑;令人噁心、憐憫,卻又覺得罪有應得、彷似一切可能盡頭的最好答案。
談談個人相當喜愛的幾個故事,在第一季的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中,出現一種可以記錄眼前所見事物、必要時可重放之的記憶晶片,人們得以藉此檢視過去生活所發生的完整世界,海關也能利用這個技術,快轉、檢視該出關者先前的生活紀錄。故事情節主要敘述年輕律師 Liam Foxwell 與他的妻子 Ffion 間的爭執,一場肇因於 Liam 懷疑妻子外遇的衝突。不斷升溫的危險衝突中,Liam 終於迫使 Ffion 播放在他外出期間的、她的記憶片段。故事最終並沒有直接告訴觀眾真相,但強烈暗示:戴綠帽這件事是真的;結尾則是衣冠不整、面容憔悴的 Liam 在空屋裡,重播與妻女的快樂時光,然後走進浴室,徒手用剃刀將埋於耳後的記憶晶片挖出。
記得曾看過這樣一段敘述:「社會也是這樣的,它的進化與活力,是以種族偏離道德主線的衝動和慾望為基礎的;一個清水無魚,看似一切罪惡蕩然無存,曝於光天化日之下,在得到上具有檢視並確保其永不出錯能力的社會,本質上已經死了。」當這樣的科技真的來臨,又有誰可以從而脫身?誰能確保政府、公司主管、配偶,或是權力位階比你更高者不去檢視你的生活的完整紀錄,進而對你做出打擊?
Black Mirror 第二季的第二集 White Bear,有著讓我驚豔的設定與情節轉折。故事開頭,一間臥室里,一名名叫 Victoria 的女子醒來,發現自己正坐在椅子上,失去了任何關於自己經歷的記憶,腦海唯一浮現的是,一名小女孩(她猜測是自己的女兒)和未知男子的畫面。電視螢幕上的詭異白熊標誌,日曆上的日期都被圈起來了,相框中有那個小女孩的照片。途中遇到持槍追趕她的面具怪客、冷漠得叫人不寒而慄的拍照群眾、出手相助的不明女人。當 Victoria 驚恐不已,看似某種後末日設定隱然浮現,直到劇情尾聲,才知道這是場表演與惡作劇,觀眾們都在為這場演出歡呼鼓掌,駭人的真相也隨之而來:原來那名浮現於 Victoria 腦中、出現在相片中的小女孩,其實是 Victoria 和她的未婚夫,誘拐、蹂躪、殺害的對象;受害者的泰迪熊「白熊」,成為全國範圍內搜查兇手和進行謀殺調查的代號。最終,Victoria 的記憶被抹除,在一樣的房間清醒,然後陷入落難的重複事件迴圈。唯一不同的,是日曆上又被劃掉一個日期。
筆者曾思考死刑的替代方案,對於某些窮凶極惡之人,該用何種方式制裁?在 Black Mirror 中,常使用類似無限迴圈的手段懲罰犯罪之人,陷入無法歸於平靜的泥淖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被迫面對自己犯下的惡。終了,觀眾已經混淆善惡之分,是這個生活重複、恐懼不斷發生的犯罪者可憐,還是那些訂出規則的遊戲莊家可惡?只怕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第二季第三集的 The Waldo Moment,利用某種政治警世短言,暗諷政客的虛假,從未真正說出人民需要的,利用政治正確、各種美好願景捍衛選票;許多人也在 Donald Trump 當選第四十五任美國總統後,重新檢視這集的劇情,認為故事中的藍色卡通熊 Waldo 與 Trump 意外地相似。政治評論部分僅止於此,讓我們來看看劇情:Jamie Salter 是位失志的喜劇演員,負責藍色卡通熊 Waldo 的配音與擬真動作操控,訪問政治及權威人物。受訪者被誤導以為這些訪談是兒童電視節目一部分,殊不知為一深夜的政治諷刺秀。Waldo 受到英國大眾的喜愛,甚至在Jamie百般不願意的情況下,參與競選,與過去的受訪者展開政治上的較量;最後Waldo敗選,但其嘲弄政治人物虛惡面,使它在國內變得有龐然影響力。片尾,最終憤而離去、不再扮演 Waldo 的Jamie,已經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當他在街頭螢幕裡看見 Waldo 的廣告—昔日的卡通熊變成了全球性組織;他憤怒地將瓶子砸向螢幕,然後遭到兩名警察攻擊。
這些語言固然煽動人心,但可惜的是,筆者認為這集的政治論調並不特別,充滿陳腔濫調又毫無機趣,僅重複著政客有多麼虛偽、政治背後的長遠利益有多麼可憎;想表達的論點非常有趣,尤其那是三年前的劇情,對於日後發生的種種世界動盪,人民厭惡政客們的嘴臉所發起的選票式反擊,黑天鵝在湖上飛舞,無疑是一記警鐘,可惜力道不足,讓筆者有種 Waldo 只是在耍嘴皮子和打嘴砲的感覺,說真實也不那麼真實,說直率也不那麼直率,說是人們內心的聲音我到覺得低俗了些,說一針見血也不過是人身攻擊和黃色笑話的混合,這點倒是有點遺憾。
Black Mirror 第三季的 Shut Up and Dance,或許是最讓筆者恐懼、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一集。上網看兒童情色照片自慰的 Kenny,被惡意軟體錄下畫面,不明訊息威脅要散播這些自慰影片給他所有認識的人,除非他依他們的指令行事。Kenny 迫不得已,不願意讓隱私曝光,只得聽命;過程遇見另一位同樣是召妓隱私被發現的已婚男子 Hector,兩人被迫合作,犯下搶案;故事結尾則是滿身是傷、錢被另一位同樣被要脅把柄的人搶走的 Kenny,收到一封要他去死的訊息和嘲諷圖片—Hector同樣也收到一封,在警笛聲中,Kenny 聽完母親因為他那散佈到交友圈的自慰影片而悲憤的咆嘯,默然無語,不知所措。
「我是個普通人,沒什麼陰暗的罪行,但說到光明,那也要看是什麼樣的光;如果半夜有探照燈打亮你的臥室,你會高興嗎?」這段出自劉慈欣筆下短篇科幻故事〈鏡子〉,適當地比擬隱私的重要;儘管類似題材不少,握有把柄者威脅他人做出不願意做的事情,但透過這樣一件可能引發軒然大波的小事呈現出來,把正常人心中的慌亂、後悔、害怕不從之後的可能下場、驚見自己把柄的驚恐,很有分量地表達出來,甚至願意為了秘密付出代價,不惜一切。只能說,看完這集,讓筆者擔心起電腦螢幕前的鏡頭,害怕那一面面黑鏡,是否忠誠地反映出心中最黑暗、不堪的。
以上是 Black Mirror 系列中,筆者較喜歡的幾集,在緊湊的節奏、陰冷的敘述風格中,一次次檢視那些令人畏懼的科技,以及人性如何操作跟被蠱惑。或許正如該劇主創 Brooker 所言:「標題『黑鏡』是你在每面牆、每張桌子、每隻手掌間都能找到的東西:電視、顯示器、智慧型手機。」一面面冰冷凝視的黑鏡,令人戰慄的、毒品般的副反應,無不警惕我們科技與現代社會的應對之道。
雖然故事風格抑鬱黑暗,科幻風格混雜對社群網站使用、網路霸凌、虛擬實境、個人隱私、追逐網路名氣諸多現象的反思,但仍不忘穿插對正義的追尋和人性堅韌的一面。第三季最終集 Hated in the Nation,用於協助農業的機器蜂受人遠端駭客攻擊,對社群網站上被貼上「去死」的對象發動致命且苦痛的謀殺,而最終目標,則是那三十多萬,參與這場獵殺遊戲的網路使用者。大屠殺之後,故事主角儘管自責,仍不忘繼續追查幕後主謀,在短距離的跟蹤裡,結束第三季的劇情;也讓觀眾得以在長呼一氣後,期待更寫實、更虛幻的第四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