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結束:淺談我所知的醫學系 B 組

「……今年是(陽明)醫學系第二年醫學系B組甄試入學,同學在進入臨床學習之前,不僅要接受基礎醫學相關的課程,更要加強科學研究的訓練……」新手入學手冊上是這麼寫的;抑或,早在我前來時,就有預感未來七年的醫學系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但那僅是模模糊糊的感測,未來的真正樣貌,遠遠不同於我心中當時所建立的模型。

重考之後,吾人僥倖考取不錯的分數,最終選擇陽明醫學系B組,一方面是希望可以就讀國立大學醫學系,考量虛榮心、經濟條件、資源多寡等各種層面,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夠到一個同儕與自己程度相近,甚至更勝自己的環境學習、與之切磋。考量之後,負笈來到繁華的台北城,展開新生活。

進入陽明醫學系B組已四個多月,有時會思考這樣的選擇有何意義,這樣的選擇是否對我自己是最好,這樣的選擇是否能帶給我所渴望的成就與想像的未來。這些問題或許要在數十載之後、也許是臨終彌留之際,方可向後代與他人道出,這一路吾人思辨下來的終極答案,但有件事是可以肯定的,迄今我不曾後悔我所做出的選擇。

前年(2015年)新設的陽明醫學系B組究竟為何?又為何成立?在我更深入與其他師長互動、了解背後原由後,會發現這個計畫其實有其黑暗面存在,並不是像宣傳所言,那般為了科學研究而大無畏地挑戰現有醫學系制度;這些事情尚且不論,因為我自己也只知道個大概,對於資訊掌握度不甚精確。

關於醫學系B組的最簡明介紹,就是課程設計相較醫學系A組(即一般醫學系)更強調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通識、語文及醫學人文課程外,如微積分、生物、化學原理、普通物理、各類實驗課皆與醫學系A組不同,不論是課程安排還是教學方式;學習夥伴則是大一大二不分系及生命科學系的同學,而非醫學系學生。待大一、大二的醫預課程完成後,於大三升大四時,暫緩進入大四的課程,改為準備臨床醫學研究所的碩士學位;順利的話於大五完成論文答辯,大六、大七方進入醫院見習。換句話說,大三的課程與陽明醫學系A組無異,大四變成相對空白的一年,大五到大七則和下一屆大四到大六的學弟妹共同學習。

就上述聽來,不難發覺:陽明醫學系B組的學生會很自然地歸類為某種程度的邊緣人,除非很積極地參與系上活動、參加各種社團。若論及與同屆醫學系同學的互動,擁有最多接觸與相處時間的年級,竟然僅有大三那年,之前與之後的學習規劃係截然不同。若談及更長遠之後的醫院實習階段,我們這幾個人(醫學系B組)的大多數同學,是學弟妹而非同屆同學。

對於醫學系B組的初步介紹至此,接下來我想談談這個學期下來,自己的學習心得與生活感想;若想知道更多學習以外的冒險故事,可至吾人另一部落格逛逛看看,能夠深入地理解一個非典型醫學生的生活。同時推薦大家可去點閱,現為陽明醫學系B組二年級的學長洪邦喻的一篇網誌,他同樣分享許多醫學系B組的學習狀況,文筆相當流暢,也更清楚地解釋第一屆醫學系B組實施起來的混亂。

在課程規劃上,我們一共有八個學分的計算機概論課程,以Python為主,學習程式設計、資料結構與演算法、量化數據分析。我個人相當喜歡這個安排,畢竟程式語言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對於不確定的未來,一個可能得和機器人及人工智慧合作的社會,掌握這門人工語言自然是利益良多。對於日後有志往生物資訊領域發展的我,一個初次學習程式語言的生手,是一個很好的修練過程;既可了解演算法的建構方式,也可強化邏輯思考的能力,更深一層的利處,是能利用Python搭配其他程式語言,完成資料分析,使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實驗課是我認為相當有趣的學習經驗,生命科學實驗與化學原理實驗的上課方式使用部分程度的「翻轉教育」方式;用「部分」這個量詞,意指並不全然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與學長姊的指引仍佔很大的部分。大一上的生命科學實驗,並不像是一般醫學系大雜燴式的普生實驗,帶大家解剖青蛙、觀察果蠅、劃出顯微鏡下的觀察結果,我們用整個學期的時間,以酵母菌此模式生物,完成一系列的遺傳實驗。利用單性狀與雙性狀的酵母菌作雜交實驗,驗證孟德爾遺傳定律,並求證酵母菌的Unknown Strain以及其Gene-Gene Interaction機制,探討其Suppressor Gene類型。

這門實驗課由陽明生科系三年級的學長姐,帶領我們做實驗,學習方式嚴謹,除了培養寫實驗記錄本的習慣外,許多實驗技能的訓練也是相當紮實,例如塗盤、四區劃線、模板複印、液體培養法;這些技能看似短時間內用不到,但在我學期結束參與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iGEM)的訓練時,卻發揮極大的助益,讓我和另一位同樣是B組的同學,得以迅速上手部分實驗,甚至做得相當好。

由於實驗設計上的高度連續性,每週的實驗結果,會是下週的實驗素材;學期初所培養的酵母菌得像是照料寵物般,仔細照顧,不能使其死亡被其他雜菌汙染。有時得利用實驗課外的時間,以組為單位,到實驗室完成部分實驗項目,例如養菌、劃線分離(Streak out)、複印(Replica)等,好讓當週實驗進度順利推行考量。換言之,相較其他實驗課的上課教材會由助教準備妥當,我們是要自己處理好自己的實驗材料;課前也必須預習當週課程內容,閱讀原始文獻與延伸資料,並在課堂上利用一套即時回饋電子系統,測驗學習情況,檢討哪些觀念平均上還學得好或不夠好,方正式開始實驗課程。

基於翻轉教育的理念,老師教授的部分不多,多是讓我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與組員自主討論遺傳實驗原理,推演可能遇到的難題,學長姐僅是扮演遇到瓶頸時的引導角色。評分方式相當多元,沒有每週一次的預報和結報的撰寫,惱人的期中考和期末考,改為評量實驗記錄本的撰寫程度,課堂討論參與度與實驗態度的考核,期中、期末各繳交一次的實驗總結報—利用五到六頁的版面,清楚、簡潔、正確地敘述這半個學期所做的內容與結果,實驗方法與材料使用、延伸討論等;同樣存在的期中評量的比重,則與每次課前小考的分數比重相同,生命科學實驗老師希望我們能真正學習且研究,而不是被分數綁架,因過度在乎分數而忽略學習成效。

除此,每個人在學期初拿到的酵母菌種類都不同,係經過老師們精心設計過的,每個人的實驗結果肯定不同,會遇到什麼樣特殊的情形也在未定之中;亦即,我們無法抄寫學長姊於「家傳」附上的實驗紀錄本,我們必須完整、誠實地記錄自己與組員的遺傳實驗結果。某種程度上,也是該老師不用傳統預報、結報等,這些可抄襲學長姐或他人報告的作業繳交方式吧?

陽明醫學系B組有「全陽明最忙的系」之稱,果真如此乎?我個人體驗下來,專業科目不會比較難,而是須兼顧醫學系與生科系的課表規劃,有較多科目要準備,又有須在大三前修完核心通識12學分,博雅通識10學分的限制,不論是對醫學系A組(不用準備某些生科系課程)或生科系(可在大四畢業前,修完通識課的學分),都是相對繁重一些。對於學習系效率不佳,不甚喜歡參與校內社團,有許多好玩的書籍想閱讀,正經營Entropyspace亂度空間的我,要花上許多時間來準備(關於這點可參考吾人另一篇文章),有時會覺得壓力不輕,也沒那麼多空堂課可以去選修或旁聽有興趣的課,遑論利用課後或週末進入研究所老師的實驗室打雜兼學習。

很多時候,我是感到恐懼的,因為我的七位醫學系B組同學,遠比我優秀、敏捷甚多,許多觀念都能迅速理解,而我得花上較多時間準備;分數不盡理想時,又害怕同學會看到自己的分數,害怕他們會鄙視這個必須和自己相處達七年的蠢笨同學,害怕他們在言談時無意間流露的輕視。這些恐懼使我戰戰兢兢地準備課業,不求最好成績,只求不與他們相差太多;恐懼使我開始向那些我一向厭惡的、自以為了解跨領域是在幹嘛、因為對醫學沒興趣而追求其他領域的醫學生那般,試著在學習以外的事情追逐成就感,即使是某些自我安慰成分甚高的事情,也讓我相當熱衷。然而,仔細思索,卻會困惑:曾經何時,我變成那種自己也不喜歡的醫學生?安然度過每個學期,竟成為我最奢侈的願望。

總結來說,我認為陽明醫學系A組與B組的主要差異在於:

1.對於有志於將來從事研究的醫學生,選擇醫學系B組有好有壞,好處是未來即會踏入研究領域,可以穩扎穩打地鍛鍊研究技能;但壞處是,你沒有多餘的時間—唯一空閒時間大概是寒暑假先行進入實驗室學習,試著設計一個自己的專題,抑或摸索自己適合哪些研究領域,好比生物化學、微生物免疫、遺傳學、神經學、腦科學、精神醫學和臨床醫學等,時間運用的自由度真的不高,尤其又想參與社團、營隊和服務隊的話。

2.就讀醫學系B組,較少跟醫學系A組交流,除了大型系上活動或社團等機會外,會較難和他們有共同話題可聊,開學初甚至得花許多力氣和他們及直屬學長姐解釋醫學系B組的設計緣由。好處則是,你能與醫學領域以外的學生多接觸,並了解不同科系的發展方向,好比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檢驗,也更有機會可以達成跨領域合作,

3醫學系B組較A組多花一年完成醫學系學程,你除了更辛苦、忍受孤獨,還得於大四進入臨醫所,大五考取碩士學位(據聞若無碩士學位,連醫學系學士學位也不保?),即得提早規劃自己的未來,用一種半強迫的節奏,推動步伐的邁進。好處則是,你能在醫學系畢業一併取得臨醫所的碩士學位,對於日後PGY、住院醫師的申請,或是寫在CV(簡歷表)上、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或尋覓實驗室,絕對是大大的加分,因為你證明自己有能力可以在體制內的學習中,進一步完成更高階的學位,獲得某種程度上的研究技能認證。

我給予陽明醫學系B組的評價,以及給所有有志前來的同學的建議是:「如果你同時渴望一個過於確定又有幾分不確定的未來,對研究又有高度熱忱,非常歡迎為島國的生醫發展盡一份心力,加入陽明醫學系B組。」

至於我給自己即將到來的新學期的鼓舞是:別在夜晚害怕那些自己可能獲得與失去的事物,試著正面迎擊恐懼,克服那些自己不擅長的事物,無畏地和B組同學們證明我的價值,不只是在學習上,還有我所做的每件事,從寫部落格與網誌、經營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此科學社群,到籌組讀書會、規劃更大規模的交流活動「亂度年會」,那顆盡己所能、試著讓周遭更好的非凡之心。

祝各位好運!去他的水雷,衝吧!

後記(2019/03/12):不知不覺也讀了兩年,也整理了一些心得,把每段時間的想法梳理後,我真正在做、真正想成為的模樣似乎逐漸清晰,儘管困難重重,也只能盡力往前走了。

醫學一回顧

醫學二回顧(二分之一)

醫學二回顧

醫學三回顧(四分之一)

醫學三回顧(二分之一)

廣告

2則留言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