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回顧與2017新年展望

距離2017年僅剩幾個小時,且讓我用文字緬懷即將結束的2016年,同時也是我人生到目前,影響層級最大、內容最多、範圍最廣的一年。同時,這也是我們網誌的第一篇文章。

故事要先回到2015年下半年,夏暑大考未獲取理想成績,經過考慮與爭執,最終選擇重考一途,也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通往未知可能的門扉。不論迎接的是什麼,那都不會是我原先關上的那扇門、未走之路可能遇到的。

於是乎,從2015年八月中旬開始,我便展開了重考生涯,一遍又一遍地複習那些已經學過、卻與它們不慎熟悉的內容,在緊湊的、永遠得在清醒與昏昧間取得平衡的生活中,一天天地看著黑板上的倒數數字遞減,在(重考)班上的模擬考成績逐漸提升,似乎天真地想著:只要考完學測,考上她媽的任何一間醫學系,便可自此刻綑綁住自己的,責任與壓力拼裝而成的枷鎖中解脫。

我曾經是那麼一廂情願地想著,但更深層的因素,在很久之後,我才明白那不只是想考好、想對得起自己人生的責任壓力而已,而是深層的恐懼,來自面對自己命運的不可捉摸的不安,對自己內在想法的懷疑,以及對自己迷茫未來的擔憂。

但這些都是很久以後了,至少是我來到這裡之後。結束2016年於酷寒中完成的重考,在自己過於志得意滿、以為滿級分十拿九穩、遂在課前呈恍惚狀態的考試心境下,拿了74級分,因為社會科的一題而與自己不配的級分失之交臂。

然後是面試準備、練習,克服口語表達方面的障礙;然後是一場場醫科面試,認識來自各地的高手與好手,以及未來的同學;然後是一次次令人沮喪、失落的放榜,以及五月上旬的分發結果放榜,解脫了重考的束縛,確定了未來漫長醫學生的不確定學涯,成為陽明醫學系B組的新生,結束了充滿抉擇與克服挑戰的2016年上半年。

完成短篇小說創作、完成高中同學會的舉辦、完成首次半馬、完成兒童素描的學習、完成日語會話能力的養成後,參加陽明與中研院合開的暑期研習課程,認識、熟悉陽明校園的環境,認識了幾位未來同學,在中研院接受跨領域學習的震撼,方覺自己與他人在實力上的大截落差,感受群體中難以插入話題的、鄉下學子的尷尬與侷促。

九月上旬,正式開學,體會換教室的大學生活,穿梭在結構起伏的陽明校園,自以為能唸完原文書但發現自己記憶力、理解力與專注力下滑不少,因為太冷靜地運用商人思維而選擇不參加任何校內社團,成為邊緣人與他人眼中學習能力低落的同儕,接踵而來的報告與考試,做不完又不想做的雜事,自己想做卻得和必要之事作出時間取捨猶豫;是的,今年最有趣的部分才正要開始。

回想當時參加陽明內部,不同類型社群面試的情況,覺得自己真他媽的單純和不成熟,當被詢問現階段所關注之議題,總是答得模模糊糊,不知道該講什麼好;自以為自己重考、體會過很深層的失敗,所以思想較同輩成熟,此刻想想,那還真不是「成熟」或「很有想法」,而是知識的有效堆疊與應用,把曾看過的有趣、有意思的東西整合起來,用自己的語言偽裝成自己的見解,在他人眼裡的詫異,甚至是一絲絲欽佩中,我感覺到空虛,因為那不是我自己構想或設計出來的,我只不過是隻模仿貓罷了。

近日也發覺自己變得傲慢,自以為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卻忽略了其他人、同樣有價值的想法,時常自我中心地要求別人案自己想法去執行某份報告或某項任務。同時,發覺自己能仍掙脫不了,與自己的世代脫離的迷茫感;因為重考,我始終覺得自己是擱淺在這個世代,這群年紀比我少約半歲到一歲的同儕,莫名的隔閡和距離,讓我不太願意和他們餐與各種社交活動,好像自己真的那麼喜歡獨自一人默默做事,好像孤獨真的能保護我,好像孤單寂寞是最適合我了,窮盡心力去追求知識之美,真的會比認識很多很多的人重要嗎?

除了教科書、上課筆記和共筆外,這學期也利用閒暇(或是他人忙於社團的時間)看了不少書。不同於以外的看過就好,我想試著每次看完一本書,都做點小筆記;若有我認為特別重要的書籍或書中概念,我會分享在我的個人部落格上,達到經營個人品牌、鍛鍊文字表達能力、透過心得方式真正了解和詮釋書中所蘊藏的價值的效果。雖然有些費時,甚至因為太貪心,什麼都想讀而借回過多書籍雜誌造成選擇上的困擾,影響吸收一本書的效率,這點很需要檢討。

在陽明醫學系著實認識不少優秀的同屆學生,不論是B組的七位夥伴—兩位陽明最強攀岩手、聰明且認真的斯文帥哥、總是在打鐘前一刻趕至課堂而不遲到的霸氣哥、最早認識的且來自科學班的大大、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與該做什麼的聰穎女生,還是其他認識或不認識、很有意思的醫學系同學—很有想法和熱誠、對我的貼文時常給予回饋的可愛女孩,總是在趕報告、卻願意聽我嘮叨廢話的金頭腦伙伴之一,戴著口罩以預防感冒、卷氣十足的同個導生組同學之一,他們真的都非常優秀,能在課業和社團、服務隊、各種雜事間尋得平衡;至少,我不確定我能不能做得到。

然而,九成以上的他們,都不是我想找的人,那種眼神閃爍著對科學或某個領域的高度熱誠,擁有創意思維、願意大膽嘗試新想法的狂好者。又或者,他們對我所熱衷的研究探索、思想價值、科學實踐、構想追索,並不是那麼在意,不在意到讓我有些困惑,思考著該如何與他們互動。

十月上旬,在偶然與必然的催化之下,認識吾人至今所認識的人中,最了不起的一位學長,展開了經營Entropyspace亂度空間的旅程。試著規畫活動、設計文宣、進行訪談,邀請各個年級中,研究做得很好且願意與他人分享研究經歷的醫學系學長姊與我們交流,試著連結縱向與橫向的醫學系關係層,讓不同的想法之間可以充分交流與碰撞,試著探索與自己不同領域的彼岸,有無自己當前碰到的困難的解方、或是能激發更多創意與思維的想法。我必須承認的是,這並不容易。

活動規劃至今快三個月了,主交流者給予參與活動者的成效如何尚是未知數,是否偏離原先規劃與核心概念仍須檢討,下學期之後的活動規劃得趕緊規劃;但有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我從中學到的寶貴社群經營經驗。從與學長姊的互動的進步(一次比一次適當的臉書詢問)、因應突發狀況、解決各種意料之外的問題、調適因參與者人數低靡而有些沮喪的心態、讓每次活動都能做足準備、安排整學期與該週交流活動,我覺得這些都是初參與校內社團的學生未必可以學到的,寶過社群經營經驗和教訓。

當初的構想,是讓Entropyspace亂度空間「社群化」,而非「社團化」,這意味著更少的經費補助與限制,更多的發展可能與困難。在邀請不到有意願夥伴投入之後,我便獨自籌辦活動(規劃時間與場地,避開大三、大四表定的考試時間,以及校內重大活動)、與每次作交流的學長姐接洽與聯繫、克服各種突發狀況、承擔讓社群得以延續的壓力;對於一個毫無社群經營經驗只能邊做邊學,本身號召力與知名度尚顯不足的大一新生來說,付出的辛勞程度,不輸給那些進行低度效益開會到極晚的社團的參與學生。

幸好在很多願參與的學長姐的鼎力相助下,讓活動進行順利很多;我們執行名為「重生」的計畫,讓死寂四年的Entropyspace亂度空間再次復甦和運作,籌辦了第零次活動(試驗性,看看參與者反應如何)、製作簡報說明這學習的活動目標、學長姐實驗室交流(不同年級、不同類型)、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參與經歷、討論醫學科學與哲學的互動可能、即將登場的「學生走入生醫創業」單元,以及籌辦至今規模最大的一次交流活動;那次邀請的三位學長姊各屬不同年級、身分(醫學生、博士生、住院醫師)、研究領域,參與者也是來自不同年級、科系與學校,這種多元組合與碰撞,讓那個晚上的活動氛圍,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各自形成小圈,交換意見與看法,氣氛熱絡而非一對多的純粹分享可能造成的冷場與尷尬。

訪談學長姊也是件很有意思的挑戰,起初的設計是希望訪談者(其他醫學系同學)和紀錄者(我)可以是不同人,利用訪談形式,拉進學長姐和學弟妹的距離,更充分了解、探索自己可能有興趣的領域,在縱向連結可以有更好的成效;同時,也透過我事後的文字彙整,讓Entropyspace亂度空間的粉絲專頁,可以有更多的內容得以閱覽,透過經營粉專來提高我們社群的能見度。

做這些事情無疑是需要勇氣和毅力,同時也要很清楚地明白每個階段自己該做什麼及在做什麼:自始至終,我們歡迎對該次交流主題感興趣的同學參與,不論人多人少,那怕只有一個參與者,即使只能影響到少數人,我都願意持續做下去,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使命和責任,也是我很喜歡、願意付出熱情的事,完成一件沒有人想過可以這麼做、沒有人願意做、沒有人做成的創舉;對於能夠短暫成為這個社群的主經營者,我感到非常的自豪與榮幸,也很感謝所有曾幫助我的學長姐,以及那些願意讓環境有一點改變的參與同學,我很相信,我們真的可以做出什麼,讓走在研究這條路上、擁有各種古怪卻值得討論的醫學生們,擁有可依歸的社群,以及傳達「你不孤單」的能量,讓構想得以碰撞和被傾聽,我認為這是好事。

下個學期的目標將以「構想追追追」為主,用讀書會的形式,分成校內以陽明醫學系為主,校外邀請其他醫學系以視訊方式互動為主的方式,透過選定書籍閱讀及相關文獻選讀,試著回溯某個構想的初始幾篇論文,探討它為何重要、又是哪個環節對近代科學或醫學發展有深遠影響,強化資料檢索、邏輯思維與實驗設計能力。同時會試著尋找有興趣的其他醫學生夥伴,畢竟漸多的龐雜事務,不能只靠我一人負責,處理事務上也會缺乏其他見解和聲音;如果真的找不到人,或是同學們忙於各種社團無暇參與,那我會把希望賭在未來,尋找下一屆有熱誠和參與興趣的學弟妹,投入並讓這個社群經營下去。

再幾十分鐘,2016年即將過去,2017年即將到來;2016年真的充滿各種值得的挑戰,以及高中三年、重考半年多未曾經歷的,認識很多新朋友,開拓自己的眼界,也逐漸明白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當初那個懵懵懂懂的自己,似乎在2016年這年,慢慢理出幾條適合自己的路;當初自認可以斬斷的責任與壓力的鎖鏈,此刻才發覺那是人生所必須承擔的,也唯有承擔我們才能真正在醫學之路,了解我們該做什麼,並完成我們的終極使命。

無論那項使命是什麼,那絕不僅是「救人」,因為「救人」這件事,只是醫者之路的奇花異景和險山峻嶺,不會是路途上的目標與終點;它是在我們做出選擇後,隨之而來的、最甜蜜的負荷,我們理應做得比我們的天職本身更多、更好。

雖然始終自認是很宏觀的人,但來到陽明之後,透過與人交流與閱讀各種素材,了解他人的思考與學習方式後,才發現自己有更多進步的可能,也得以時時提醒自己謙虛地學習,世界之大,我們的已知卻是那麼地少,怎能以現階段所完成的目標為滿足,怎能不盡可能去探尋自我的極限?

2017年,盼望自己學業順利,待人處事上不再那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破除怪異迷茫感,既然我們都在此處相遇,不正是代表我們是在同個時代水平上嗎?領導「構想追追追」讀書小組順利,並從中學到一些有意思、有價值的事物,達成系統性回顧;參與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構思一個題目並與團隊共同完成;和成大醫的昔日同學、今日夥伴、明日同行,達成共同撰寫網誌的宏願。

願新的一年,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所有人都能找到心中的目標,並且努力完成之。

廣告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